泰國曼谷高爾夫球會球場(筆者攝於今年4月)
早前跟朋友午飯聊天,朋友是 Wakeboard 高手,筆者是高爾夫初哥,兩人向對方簡單介紹自己的「中產嗜好」。但不約而同的,是介紹的重點,兩項都是別人覺得很花錢但實際上可以很平玩的玩意。
高爾夫從來都是有錢人的象徵。打球需要悉心照料的球場(草長了一點也不行)、舒適一點的可請球僮和租用球車(有些球場是必須);配備方面,球桿、球袋、高球必不可少,一整套球桿平則數千元,講究物料技術品牌的可以動輒數十萬!其他消耗品如手套*、球Tee ⋯ 而且到球場參與「中產活動」,衣着總不能太失禮,也有自己的球鞋。好了,這麼多配備,總不能乘公交吧?乘港鐵乘巴士行李超長會被趕下車的。筆者養車的目的,很大程度是因為打球。
但其實最花費的,是「時間」!打一場標準18洞,標準時間大概要 4小時多一點。香港的球場遠離市區,就算駕車也得加上來回車程(滘西洲公眾場再加船程);加上打球絕對不同於 book 檯食飯,不是說 12時開波就 12時到達;應提早一小時到達,在練習場鬆筋骨、在練習草坪試推感受是日果嶺速度;11:50 就要在第一洞發球台準備就緒,這是基本高球禮儀禮貌。打完球後大汗淋漓,洗個澡再離開,打一場球絕對是一整個白天的活動!試問不是有閒階級,何來這樣的時間?
所以高球自數百年前在蘇格蘭發跡而來,一直都是貴族和超有錢人的玩意,近年才普及至一般生意人和中產階層。毛澤東也說過,高球是百萬富翁的活動,在從前的大陸是予以禁止的。
以上大概是一般局外人對高爾夫運動的理解。筆者接觸高球接近5年,看法卻完全不一樣:
- 身體健康:高球是強身健體的好運動。打高球很講求自己對自己身體的認識,每塊肌肉微小的移動都很可能影響球的速度和方向。筆者聽過一種說法,說高球有「鬼佬太極」之稱,這形容實不為過。而且,不坐球車的話,打完18洞已經在綠茵場上走了 5、6 公里路,假設讀者球技了得不用來回走,這已經是 7,000 - 8,000步,是很足夠的心肺運動,且能沿途呼吸清新空氣。
- 心靈富足:高球是一個很好的廣交結友的平台。高球愛好者大多友善而願意分享自己的球技和見聞。因為有差點(Handicap)的概念,不同球技的朋友實際上可以同場公平較量。打高球跟其他球類運動比較更講求技術和判斷力,是很好鍛鍊腦筋的活動。而且,打高球需要很高的專注力(如果讀者有看過新聞片段中的高球賽,定會看見工作人員在球員揮桿時舉手舉牌示意現場觀眾肅靜),心如止水、人桿合一,是很好的平靜身心的活動。
- 財務自由:借打球賺錢筆者還沒有這個本事(雖然希望有這樣的一日),當然高球絕對是一個大商機,高球場往往也是做就大小生意的理想場所。不過筆者想說的,是打高球的基礎開支並沒有大部份人想像般高。當中在香港,「平民至愛」的屯門練習場,一小時球道連無限發球只是 $48;平日有空的話,西貢園藝場更有 $100 三小時早鳥優惠!政府羽毛球場一小時也要 $30+ (室外) / $50+ (室內) 吧。就算是到正式高球場打球,香港公眾場滘西洲平日打 18 洞也只是 $720,假設4小時完成,每小時也只是 $180,其實相較很多娛樂消遣,也不是特別昂貴。況且筆者喜歡海外打球,成本更平!泰國打一場 18洞不用 HK$500,筆者通常早上打球、下午 Shopping、晚上按摩,一連 3-4 天,而整個旅程由內地銀行或者本地地產商(的股息)贊助。
寫到這裏,手又癢了,不過左手手腕還有好一段時間才能復原。為了將來幾十年還能打球,現在還是好好的忍耐吧……
* 手套絕對是消耗品!正如對馬拉松選手而言,跑鞋是消耗品一樣。筆者朋友說:「跑一次比賽換一對鞋是常識吧!」
有體育愛好,是人生一大樂事👍但我身邊的人多愛跑步,可能因equipment及練習場合也較簡單~
回覆刪除哈哈,未知跑步也是否 Cherry 的愛好?我也會跑步,不過是「體重管理」性質,不算是興趣 :)
刪除是的,get started 的容易程度絕對會影響運動的參與率,投資門檻也是一樣,所以這麼多朋友愛炒/投資股票 :D
不過洗濕了頭後卻是反過來,既然已經「投資了」這麼多錢在高球器材、甚至因此養車,一星期至少到練習場一兩次才覺得「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