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贏在起跑線 不如先選對運動場

這幾個月來,筆者發文的速度明顯減慢了。今個夏天過得異常充實,因為筆者和太太都忙於準備數個月後迎接小生命的來臨;在身心、財務和育兒知識上,都忙於學習新世界的一切。


「全家福祿壽」既有「全」、「福」、「祿」、「壽」四卷,豈能沒有「家」卷?筆者也等待了這個時刻很久,終於可以解鎖 「幸福家庭」之卷,分享交流筆者對育兒、建立家庭的一些願望和想法。

系列第一篇,是寫給日後的自己做警惕的,題目是煲到爛的「贏在起跑線」。這篇文章讀起來來可能有點散亂,因為起初想寫議論文,結果卻更似一篇抒情文,還望讀者見諒,哈哈。


筆者覺得,在幾年前,社會的氛圍跟現在的有點不同;在當時「贏在起跑線」是很理所當然的事 —— 超聲波相要用來報讀保證前途的名牌幼稚園、幾個月大的嬰幼兒要上 Playgroup 學三文四語乃等閒事;選不定要讀「本地線」還是「國際線」幼稚園不要緊,上下午各修讀一所就可以,中午在私家車上換校服和午飯,小朋友比上班還要忙。還有當然就是琴棋書畫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Portfolio 厚過康熙字典,還「沒法解釋怎可報漏古箏」。

這個現象,坦白說,的確嚇怕了當年新婚的筆者夫婦。結婚前後不久開始,我倆就不時均對育兒的期望和價值觀交流討論。我們的看法很一致,就是要讓孩子健康愉快成長,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然後鍛鍊自己的意志,以不傷害別人的方式,去達致孩子自己定義的成功,而前提是:他必須能先自己養活自己。這個期望,跟當時的社會價值,凡事為孩子選擇好,贏在起跑線,再操練成繁忙兒童,的確有點大相徑庭。

然後社會愈加關注兒童患抑鬱症、精神病的個案,然後社會廣泛報導壓力兒童自殺的個案,然後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 UNICEF 也要發廣告,捍衛已發展國家兒童每日一小時的自由遊玩的「權利」⋯⋯ 幸而筆者也看到社會這幾年來也有點兒改變,開始尊重兒童也是一個個體,開始察覺並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而不是家長用來耀武揚威的工具。

但切身的問題來了,大部分家長在生育之前都會說自己不是「怪獸家長」、「虎媽」,會以孩子的獨特性和需要為養育的大前提,然而真正生育以後,孩子面對的競爭卻是實在的:學位就是那麼多、一班只有一個第一、拉 Curve 之下就是只有這麽多個 5**(但文憑試 5** 不如報 IB),當其他家長「怪獸」起來,如果我不怪獸,豈不很輸蝕?面對這 Game Theory,筆者在幾個月後即為人父之際,又教我如何保持堅定的意志?

筆者目前的答案是:「成功需父幹」。

先別誤會,筆者想說的不是由筆者連子女的錢也賺下來,然後買幾層樓收租給子女作為生活費;前文早就說過筆者希望將來的孩子能夠自給自足自力更生。

筆者想說的是,為人父母,子女成功有賴他們無憂無慮的不斷探索自己內在和四周外在的世界;而父母的責任,就是信任他們,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同時為孩子張開安全網,讓孩子死不掉,因為「沒有致命的東西只會讓人更堅強」(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我認為父幹的目的,在於將子女的可能性最大化,同時張開最大的防護網,讓孩子自己選擇如何去成長。


筆者認為,希望自己小朋友贏在起跑線的家長,某程度上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能給予子女成長所需要的探索和犯錯的空間,只知道要「達標」,達成某些健康科學甚或社會文化強加於小朋友發展身上的所謂指標。沒有犯錯的空間,也許來自父母不知道育兒路上種種權利及選擇(知識上)、也許來自父母沒有足夠的人際關係去為孩子打開某些密門(人脈上)、也許來自父母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去提供第二選項、Fall Back Plan(財政上)。作為父母,在知識、人脈、財政上裝備自己,才是我所希望的「成功需父幹」。

「贏在起跑線」也表示將子女的人生看成是一條直線的跑步競賽,但殊不知到單是田徑比賽場就有數十種項目可以參與,為什麼不讓小朋友探索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之前,就讓他認定了馬拉松長跑?當人人都跑馬拉松,退一步參賽擲鐵餅,不是有更廣闊的天空?在沒有衡量過馬拉松比賽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之前就盲目報名,這跟人人都去買某投資物、自己沒有衡量自己的財政和流動性需求,又跟風去買,有什麼分別?如果有一天,向前一步則死,後退一步則亡,只懂往前跑的馬拉松孩子,又是否知道他擁有「往旁邊走」的人生選項 —— 尤其是如果那個時候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容許在孩子身旁陪着走、提點他的時候?


還有另一件事:人生馬拉松比賽的獎品,往往是 —— 繼續跑更多、更遠的馬拉松。

港爸港媽要子女贏在起跑線,琴棋書畫三文四語是基本,目標是不是以下這個?

「家長:我認為讀幼稚園的目的是升上名牌小學,接著升上名牌中學,然後順理成章地升上名牌大學。這樣,將來的出路就有了保證,否則孩子將來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呢?」(節錄自本地某升學專家著作,筆者第一次讀到的時候,當場大呼「痴線!」)

然而某大型銀行早前的一則廣告,就告訴你往後的故事:

「我個囡細細個就好叻(小女孩在彈鋼琴),依家… 最叻係加班(上班女在打鍵盤)。有邊個老豆想個囡嫁咗畀份工?(下班女在梳化累得倒下來)」

將兩件事放在一起,就會明白… 是誰讓女兒嫁了給工作。

讓孩子們醉心讀書考試一心一意疊埋心水(也只懂)做專業人士再開行 OT 賣命,30 歲時孩子方才發現,做狀元其實跟成功沒有甚麼關係,讓他們後悔從前浪費了這麼多時間在跟別人拚成績、拚職級、拚人工,活在社會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價值觀,而忘記去尋找自己的價值觀,試問這是我們作為家長樂於見到的嗎?還是這只是容易、方便自己教養的方法?

跑馬拉松,縱使沿路風景多美麗,總不能停下來駐足觀賞。如果我們的孩子可以有條件、有權利選擇,在喜歡的地方停下來看看,欣賞路旁的鮮花、遠處的景色、無雲的晴空,甚至帶同朋友或是爸爸媽媽一同野餐、同歡同樂⋯⋯ 為孩子報名跑馬拉松,你清楚這真的能為孩子奪回人生的選擇權?

筆者認為,成功的人生,是有選擇權的人生;而打從一開始為孩子報名參加賽跑,父母已為孩子做了決定,已經將他的人生選擇權剝削掉。

筆者認為,作為父母,責任在於帶孩子去不同的運動場,告訴他、讓他看見這個世界上除了賽跑,還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競技可以參與。甚至如果他喜歡而有能力,自己創立一個全新的運動也行。(題外話:早前在電視上見到一種新運動「Golfball」,就是用踢的打高爾夫,如果將來孩子是足球小將,這運動應該會是我們的交匯點 :) )

先選擇了幾個孩子喜歡的運動場,一邊訓練再觀察,根據孩子的年紀和能力而參與,慢慢轉為從旁協助,再而只是場邊鼓勵;讓孩子在自己適合的時間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要做的運動、要作的比賽。如果我們相信並認定孩子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將來也會成為別人的配偶、家長、老闆、同事、合夥人,我們就得信任他、訓練他去做選擇、做決定,而不是自己在遼闊的世界裏畫兩條線作為賽道,然後訓練孩子在這個狹窄的、被定義的「世界」裏邊成為「『世界』第一」。要孩子將來「Play by the rules」還是「Play with the rules」,父母的心態起決定性作用。

這才是筆者所說的「成功需父幹」。



說到底,家長們搞這麼多動作,都是想孩子,甚至自己,有能力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簡單點說,就是做回自己;簡單點說,我們都在贖身。

做人⋯ 其實簡單些不可以嗎?

如果自己真心喜歡平凡生活,做父母就要跟小朋友講,在能養活自己的前提下,做平凡人、做平凡事,但每天在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這個絕對可以係人生的 Happily everafter。

如果小朋友自己不喜歡,就鼓勵他用自己雙手去尋找自己的未來。

父母能做的,就是投射不同的可能性給小朋友知道;但小朋友要認定哪一條路去走、如何走,就自己去選擇、解決。

其實,在香港,要平凡生活,也不容易,是吧?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