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2017 大事回顧:人生轉捩點

臨近歲晚,電視台都會準備新聞特輯,回顧一年的本地、世界、財經大事。在這除夕倒數夜,也讓筆者來整理一下自己的年度大事,畢竟今年確實是成長了、學到了不少。

筆者停賽半年後終於在年尾久休復出,這桿小鳥推大家猜結果如何?

工作上今年換到了一個輕鬆一點點的位置,這實際是今年諸多學習機會的開始。一方面較靈活彈性的工作時間,容許筆者有多點時間思考人生;另一方面筆者也開始擔心是被投閒置散,雖然從前也會想到中年危機只會愈來愈早到來,但真正如此強烈的感受到危機感也是這一年的事。

結果我不敢怠慢,在家庭理財方面今年下了不少功夫。先有 2月份重新整理家庭的收支表和資產負債表(從前也有月結的習慣,但感覺是為做而做),更做了個 5 年計劃預視一下如果單靠儲蓄,5 年後的家庭財政狀況會如何(突然感受到止凡兄、百樂兄所說「人工是死數」,試問有哪位生意人能斷言 5 年後甚至一年後的收支?)。結論是:我需要更認真的看待投資。

接下來就開展了一系列投資認真認識運動,前半年參加了市場先生大師和巴黎老師先後兩個價值投資課程,後半年用了轉按回贈當中的數千元參加了一個本地地產課程,也參與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聚會(天路客聚止凡百樂聚,較早前筆者也跟 Starman 兄握過手要過簽名 :D)、閱過各位財經 Blogger 的巨著和其他財經書籍——Starman 兄的《現金流為王》、止凡兄的《跟著價值走的 12 堂課》、鍾兄的《選股與估值》、百樂兄《財務自由速成法》、郭釗《HEA富學》、黎家良《有升有息》、林睿奇《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一本關於工商舖投資的書籍,也重閱巴黎老師的《大學沒有教的股票價值投資法》。

當中得著是,從前口口聲聲懂得財務數學的自己,原來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實際對投資操作和感覺僅僅半桶水;現在對股票、債券、住宅、工商舖等也有了概括的認識,知道如何利用賺錢、優勢劣勢各在哪兒。有了這概念,就算未來筆者家庭資產多個零(期待這一日!),也懂得應對的心法,大概知道要怎樣玩、怎樣利用「投資門檻」(Starman 兄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可參考 Starman 文章或其鉅著)做保險線。展望向前,就是要看準時機吸收實戰經驗了。

當然不得不提的就是 6 月份開了「全家福祿壽」這個 Blog。其實筆者也不是第一次開 Blog 的,稍後也請恕我貼一些幾年前寫的舊文章,但從前寫 Blog 的目的是有一點點想硬銷自己價值觀的味道,及後找不到知音很快就關門大吉。但今年參與的各個交流會、投資課程,讓我感受到 Blog 界的快樂和寫 Blog 的動力,其實源自互相分享交換知識情報,以及 Blog 友時間互相的支持和善意點評。有了這定位,筆者也嘗試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投資的經驗,至今得到了各位的支持和經常到訪捧場,驅使我繼續寫好文章,實在是萬分感謝!

另一項比較大膽的嘗試,就是跟幾位朋友合資開了一家餐廳。在香港經營食肆實在是十分的不容易,面對同業激烈的競爭和高昂的租金,筆者實在有幸能與一班有心有力的生意搭檔合作,也承蒙各位客戶朋友的支持和關愛,生意才勉強上了軌道。說實在的這盤生意絕對是筆者的 eye-opener,從埋頭苦幹的鴕鳥型打工仔一名,到掛名做老闆做商業決策了解大小事,再驅使我以老闆的角度認真回望自己正職的工作間,霎時間好像增加了不少歲月(再度增加了中年危機感)。

(小店亦有包場派對及食物到會服務,場地可容納 150 人並備有舞台及投影機等設備,各位 Blog 友開班 / 聚會 / 其他公司或私人派對宴會,如能幫忙提供食物 及/或 場地,歡迎私訊聯繫。)

本年度最難忘、影響最深的事,怎麼能不數左手腕軟組織受傷?五月中因為短短的一小時用了個錯的姿勢玩推冰壺,結果得到了這個骨科醫生也普遍認為是「十分難搞」的「TFCC撕裂」。這個症困擾了筆者足足半年,花了醫藥費過萬(扣除保險賠償後),每週兩次各做兩、三小時物理治療,晚上還要熱敷 30 分鐘熱鹽水、做手腕肌肉強化運動,嚴重影響日常和工作生活,期間筆者也得暫停最愛的高爾夫球,絕對是本年度最慘烈的事。

筆者年初曾訂下高球差點(Handicap)進步的目標,此後曾經一段日子很努力的練球和拉筋,四月的泰國之旅更打出 Career High(雖然桿數還是貽笑大方就是了)。豈料五月竟飛來此橫禍,完全打亂了筆者的計劃,八月在海南黑石場大顯身手的機會沒了,也上了寶貴的人生課堂:人算不如天算,意料之外的總會發生,而且是遠遠出乎所有人之想像,所以與其做 100% 完美的計劃,應該花 20% 的力氣做 80% 的計劃,再花點心思做好風險管理,保險方案要精明做足,剩餘的就及時行樂吧。現在筆者雖然可以重新打高球,但傷患仍然未 100% 治癒,這一課實在是太昂貴了。

翻開今年的 Facebook 留言,原來這回受傷,除了身體健康的影響外,心靈上的創傷也是大的。筆者發現自己 1-4月的留言,要比 5月之後的正面多了。當時我有很多有趣的嘗試,例如是「De-Tech 慢食午餐」、「筋長一寸、波遠十碼」,甚至是「從高球領悟人生哲理」系列,我都展現了很正面積極的思維。也許是受過沈重教訓後不想再受傷害的自保意識吧,原來潛移默化中筆者看事物也帶多了點灰色。難道這就是創傷後遺症?

不管如何,在新的一年裏,筆者立志繼續以「身體健康」、「心靈富足」、「財務自由」為三大目標,要繼續以強健的體魄、積極的思維、以及不斷增加的財商,帶領自己和家庭面對生命的挑戰。

感謝大家一直的支持——謹祝各位讀者新年進步!

【祿】一家之主要買 Term —— 實戰.下篇

上篇介紹了定期壽險以及它如何為一家之主帶來相宜的死亡風險保障。本篇主要處理購買這種人壽保險時要解決的實務問題,例如如何選擇年期及保障額、甚麼時候開始買、如何付費才最相宜等。




千金難買「可保性」

先補充一點上篇沒有提及的一個重要概念:可保性(Insurability)。

購買一張人壽保險時,保險公司通常都會先進行「核保」(Underwriting)的程序,了解保險申請人的健康狀況(如驗身)、吸煙喝酒的習慣、甚至職業,基本上是要確保申請人沒有已知的危疾、也非從事高死亡風險的工作。如對公司風險過高,保險公司有權拒絕接受保險申請,或是提高這宗保險的保費。

然而,若保險公司接受了投保人的申請並提供人壽保險保障,當第一張保單年期屆滿之後,一般的定期壽險都有「保證續保」的條文,意即保險公司不會再重新評估投保人當時的健康狀況,即使此時投保人已病入膏肓,只要投保人願意開立新保單並繳納保費,保險公司亦得承保,不得拒絕。換句話說,投保人在買下第一張壽險單時,已買了一個未來的「可保性」,日後不用擔心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保險公司亦保證承保。「可保性」可比擬金融市場上的認購期權(Call Option),投保人有要求續保的權利,並沒有續保的義務,而保險公司則有義務履行投保人續保的要求。「可保性」乃定期壽險另一項給投保人重要的保障。

關於「可保性」有兩點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保證續保」不等同於「保證保費不變」。續保時,保險公司會根據投保人新的年歲,以及其時死亡率風險、公司盈利等變化去計算新的保費。第二,一般而言,「保證續保」的保額只可減少或持平,不可增加。保額增加代表保險公司要冒更大的風險,而上一張保單的保費只包含了以舊有保單保額去續保的風險費用,所以如果在續保時要增加保額,保險公司一般都會要求重新了解投保人的健康及職業狀況。

基於一般健康狀況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差的考慮,定期壽險愈早開始投保是愈好的,因為可以趁身體健康的時候買下千金難求的可保性。而基於「保額可減不可加」的考慮,筆者建議年輕的時候不妨買大一點保障,例如未有小朋友的讀者也可先預算未來會有小朋友。年輕的時候死亡風險小,保費相當廉宜;而且職場人生剛起步,儲蓄少,所需的保障自然多。萬一長大後身體狀況轉差,你可能會後悔當初為何不願每月多付百多二百元保費,買大數百萬保額。

另一個買大保額的原因,就是千萬不要低估通脹的威力。香港長期通脹平均為 6%,近年官方的通脹率也有 3%,「可感通脹」大概更高。以通脹率 4% 計算,只要此狀況維持 20年,如要獲得相當於今天 $1,000萬 的保障,你得購買 $2,200萬 的保障額。


5年或10年期  進可攻退可守

定期壽險有固定的年期,如 1年、5年、10年、20年,也有「至65歲」的險種用以保障閣下退休前的死亡風險。筆者建議不要買過長或過短的年期,應以 5年 或  10年為一單位,保費可更有預算之餘,又可定期重新評估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調節保額節省金錢。

買過短的年期,如年年續保(Yearly Renewable Term,簡稱 YRT),由於續保不獲保費不變的保障,保險公司絕對有權每年大幅增加保費,使得自己大失預算。讀者可能會考慮加價時轉往另一間保險公司,但如是者便失去原有保險公司提供的「可保性」,需要重新核保。

買過長的年期,如 20年,雖然投保人可以準確知道未來 20年的保費支出,然而該保費卻是根據未來 20年的平均死亡風險而釐定。假設投保人現時 30 歲,如果現在就得給付 50歲時的死亡風險的代價(男性而言,50歲的死亡率約為 30歲時的 5倍),保費定會以倍數增加,不符合年少時以相宜保費獲得最大保障的效果。

如果只買 5年期 或 10年期的定期壽險,在第一期完結後投保人可根據當時自己的儲蓄水平、生活開支,以及其他家庭及財務狀況,重新評估自己對投保額的需要。一般來說 5年或 10年過後,家庭儲蓄會增加,樓宇按揭欠款會減少,所需的保障金額會悉數減少。減少的保額,與增加的死亡風險互相抵銷(記著保費 = 保額 x 死亡率 x 既定倍數),下期的保費增幅定當較為溫和。


保額計算  保障家人財務自由

至於買多少保障額少足夠呢?以下是筆者自行的預算方法:

  • 足以還清所有樓宇按揭欠款(屆時遺孀是否真的清還當屬另一考慮)
  • 家庭每年生活開支(未有小朋友者請假設有小朋友) x 25
  • 如父母高堂尚健在,每年生活費  x 25
  • 以上外加 20% 保障,如家人小手術 / 意外等「傍身錢」。如最後家人幸福無病痛,就用這個錢送子女出國留學或是做置業首期吧!

注意,乘以 25 並不假設遺孀只能比自己多活 25年,而是假設遺孀如將保險賠償穩健地投資於回報於通脹之上 4% 的項目上(4% = 1/25),便可保永世財務自由。多看本 Blog 和一眾財經 Blog 友的討論,4% 一般不難完成。

結論是,讀者購買定期壽險前,必先對自己家庭的收支狀況有透澈的了解。作為一家之主,有效記錄收支數據以支持家庭預算及投資大計,實屬理財基本功,筆者在此不贅。


其他要點竅門  買得更精明

其他精明購買定期壽險的要點及竅門:
  • 每年供款次數的選擇:年繳最便宜,月繳最貴,這是保險公司一年要處理 1次還是 12次付款的分別——「羊毛出自羊身上」!通常半年繳、季繳和月繳的保費分別是年繳保費的 0.52、0.26 和 0.09倍。換句話說,選擇月繳要比年繳多付 8% 的保費(0.09 x 12 = 1.08)。
  • 定期壽險的保費定價 = 保額 x 死亡率 x 既定倍數。在決定用哪套死亡率表,一般保險公司會根據投保人的性別(男的死亡風險微高於女)、投保人有否吸煙(吸煙者死亡風險遠高於非吸煙者)、職業、其他驗身及家族遺傳病史等去決定。可能讀者也會聽說過所謂 Preferred Class、Standard Class、Sub-standard Class 等,就是保險公司根據這些風險因素將投保人分成數個等級,應用不同的死亡率表,從而計算出不同的保費;當中價錢可以相差數倍!所以如讀者乃吸煙者,請盡早戒煙。某些高危職業,如地盤工人、飛機師等,死亡率亦會追加一風險值。由於不同的公司核保的嚴謹程度、風險值的追加也有所不同,讀者宜貨比三家;但在開始核保過程之前,要留意核保驗身後不簽單的話,核保過程的收費是由擬投保人還是由保險公司承擔。
  • 定期壽險的定價通常按保額的大小分為幾個等級,舉例如保額 $10萬 至 $500萬是第一級,$501萬至 $1,000萬是第二級,如此類推。等級的高低決定「既定倍數」的大小,通常保額等級愈高則「既定倍數」愈小,亦即保費比例上愈便宜。這是因為保額愈大的保單,攤分公司燈油火蠟的平均成本愈低。試想想,一張單一年繳一次保費,不論保額是 $10萬還是 $1,000萬,信還是寄一封,錢也是收一次的,這些成本不會隨保額遞增,所以平均保費愈平。(小知識:如果閣下乃城中富豪,要買上億元的保障,閣下的保費需要交由精算定價部門度身訂造,行內叫做 Special Quotation)

定期壽險是讓投保人可用相宜的保費獲取充足的保障,將保費盡用於死亡保障而非儲蓄投資,同時包含萬一未來身體變差投保人持續受保的權利。就死亡保障而言,定期壽險是筆者唯一推介的險種。至於醫療保險以至利用保險作為投資工具,日後再有機會為各位讀者介紹。

【祿】一家之主要買 Term —— 理論.上篇

早前在海洋公園哈囉喂鬼屋「活埋凶間」,發生棺材擊殺中大工程系學生慘劇,死者是一名才 21 歲的大好青年。世事無常,沒有人能說得準今天你離開住家工作玩樂,晚上能否安然無恙回到安樂窩。


海洋公園「活埋凶間」意外後查封(圖片來源:《香港01》)


若果你身為一家之主,肩負家庭財政的重責,你的離去更恐怕讓家人一生陷入財困。

以上說的都是事實,也大概是你我也有擔心過的事,但如果這是保險代理與你對話的開場白,接下來他就要跟你推介一大堆佣金高但不一定對你有用的保險產品。

一家經濟支柱的意外死亡絕對是一個家庭的頭號風險,發生機率微但潛在財務損失巨大;此等風險當用保險應對。然而,保險產品繁多,該用何種險種應付?筆者認為,要應付一家之主的過早死亡風險,當選經濟實惠的定期壽險(Term Insurance)。


善用保險公司與自己各自的長處

定期壽險是最淺白易明的險種。投保人定期繳納一小額保費,而萬一投保人在指定年期之內過身,其指定的受益人便可獲得身故賠償。如果投保人在指定年期後尚健在,保單將失效,沒有期滿賠償,也沒有保單價值。

很多讀者看到這裏便不喜歡這種定期壽險,因為「若我不死掉就給保險公司吞掉我多年繳納的所有保費,不剩下一毛錢給我!」其實筆者欣賞定期壽險的,正正就是它不剩下一毛錢給保險過後仍然生存的投保人。要知道「羊毛出自羊身上」,在其他險種保險公司能給予投保人期滿賠償(Maturity Benefits)、已付保單回贈(Return of Premium)、甚或是保單持有人紅利(Policyholder Dividends),其實錢都是從閣下的保費而來,再由壽險精算師拆解組合而成的。

定期壽險沒有任何花巧,投保人付的就是用以應付自己的死亡風險,沒有任何儲蓄成份。將自己處理不來的死亡風險交給保險公司,讓專業精算師為自己處理(當然你要付他薪水);將自己也能處理好的投資儲蓄責任歸自己,將「投資經理」的薪水也據為己有,這才是善用保險公司與自己各自的長處。


2,000 倍槓桿的誘惑

定期壽險最大的好處,莫過於能用相宜的保費獲取最大的保障。假設一張定期壽險保單的保障額為 $1千萬,而投保人在保單生效期內的死亡機會率為 2,000 分之 1,那理論上投保人付的全部保費就是 $1千萬 x 1/2,000 = $5,000,因為這是保險公司預計要賠償給你(以及像你一樣的其他投保人)的平均金額。統計學上,這 $5,000 稱為賠償的期望值(Expected Value)。每年繳付 $5千,就獲得 $1千萬的保障,槓桿是 2,000倍!

(註:1/2,000 大約是香港一般男性 30 歲、女性 35 歲的年均死亡率。順帶一提,如有興趣知道香港人的平均死亡機會率及其他相關數據,可到政府統計處網頁下載免費資料,網址為 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160.jsp?productCode=FA100094。)

當然,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要比這期望值一般要高約 50-100%,以用作:

  • 保障保險公司支付「期望以外」的風險(想像一下有大量投保人同時過身,或是投保一個月後立即過身的情況)
  • 確保保險公司符合政府 / 監管機構的法定準備金及資本要求(這些要求是政府保障投保人而設的,以免保險公司倒閉而不能支付賠償)
  • 支付保險公司的燈油火蠟,而及為閣下精心設計這張保單的精算師的薪水

但即使要收取期望值的一倍,付出一年 $1萬 便可獲得 $1千萬 保障,槓桿仍有 1,000倍,效率仍然是高的。一般而言,保單愈複雜,期望值之上的倍數就愈高,投保人能袋袋平安的就愈少,反之保險公司揩的油水就愈重!剩下的問題,就是 $1千萬的保障是否足夠,以及其他購買定期壽險的策略,這些都讓我們在下篇實戰篇探討


小結

自己每日都為家庭謀幸福,但萬一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你大概都希望在天之靈見到你的妻子 / 夫君和兒女生活仍然美滿,不用為五斗米折腰?定期壽險讓自己只需付出一個職場新手也能輕鬆負擔的保費,就能保障家人當自己不幸身故時自動獲得了財務自由。「你希望你太太知道你過身後,抱頭痛哭,是純粹為心愛的丈夫不在而痛哭,還是為了未來幾十年的生計苦惱而痛哭?」這是筆者自己買入定期壽險時,保險代理友人說的話。順帶一提,一般的保險代理不會主動推介定期壽險,因為保費太過相宜,所以相對上,代理能收取的佣金金額不高。

【福】一週退休生活體驗

讀者年休都喜歡去旅行嗎?早機去晚機返務求用盡假期的每一段時間嗎?筆者和太太到年末還有些年假未清,上星期放了一整個星期的假,卻留了在香港休息。想起來,今年已經是第二年 12月留港渡假,我們兩口子都很享受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



這一連九日的假期,除了首兩天有些交際應酬的活動外,基本上都是我們兩口子的時間。這幾天都做了什麼?都是任由自己睡到自然醒,然後才計劃一天的行程。

有好幾天我們去了幾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尋幽探祕。例如有天我們走了上去石硤尾配水庫遊樂場(見插圖),去的原因純粹因為筆者經常在 7 號幹線駕車路過,對於這塊公路旁的草地深感興趣。當日有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在練習棒球,未計觀眾和守候小朋友的家長、傭工人數也大概有一百人,想不到香港也有這麼多人熱愛棒球這種運動,也很意外的發現原來這裡就是他們的練習場地。

另一天我們上了山頂,其實我們那天本想去數碼港逛逛那個聽說很多人放狗的海濱公園,但在中環等巴士等太久,於是才轉陣乘坐巴士總站的另一線巴士到山頂。原來人一放鬆,創意自然來:

在杜莎夫人蠟像館前——
「你好呀,我是來見工的。」
「請問你來見什麼職位?」
「我是來應徵做蠟像的。」

筆者當然也趁著休假這個機會,計畫一下將來。2018年的大計已經擬定好了,「身體健康」放在首位,而重中之重就是改善睡眠質素。近年有感自己容易勞累,身體也容易出毛病;休息時間很足夠但就總是提不起勁,長此下去輕則無餘力照顧家人、生意和投資,重則自覺有大病之虞。

為著這目標,筆者在幾天假期也開始閱讀跟養生、中醫有關的書籍,也拜訪了一位「由細睇到我大」的中醫師請他為筆者和太太調理身子。經過幾天的悠閒閱讀,上網調查醫師所開的藥方,現在我終於搞懂了虛實、陰陽、寒熱,也開始懂得分辨一些常見中藥和找出他們的屬性了。中醫學也許會成為筆者下一個興趣,哈哈!

手癢了半年,也是時候揮動一下球桿吧!在物理治療師的允許下,筆者戰戰兢兢的驅車到園藝高爾夫練習場($100 三小時早鳥優惠)。須知道高球界前輩曾謂高爾夫這遊戲是「一週不練習,不見一半;一個月不練習,從頭學過」,筆者對這次久休復出是完全沒有期望的。但原來沒有期望往往讓人喜出望外,筆者在沒有準備、沒有重看從前的 Golf Notes 情況下,也能大約打出受傷前七、八成的水準。這點真的非常令人鼓舞。

其實這九天還有很多想做的東西沒有做,譬如說我太太的膝蓋最近受了輕傷,醫生著她不可行山,否則上星期絕對是行山的絕佳季節。又例如筆者一直都想學習水耕蔬菜,下次放年假定必再找時間研究學習。當然,要不是筆者手腕還沒有完全復原,每天早上都應該會見到我馳騁球場吧!

聽說過很多臨近退休的人都很難真正退下來。家庭財務狀況固然是莫大的原因,但就算是財務穩健或是有子女供養的,很多都推說「沒有細藝」,退休不到兩個星期便覺得生活苦悶,很想回到職場上找點「心靈寄託」。退休的財務規劃固然重要,但不少人卻忽視了退休後興趣、活動規劃的重要性。筆者和太太放了整整一星期的假還意猶未盡,而且還有這麼多 on-the-list 的興趣,看來心態上我倆都準備好要退休了吧!這一星期的退休體驗,讓筆者和太太更強烈的希望、也更努力的追求財務自由,期待真正退休的一天能快點到來!

【祿】不要在股票市場輸錢



(副題:兩個男人的廁所雜談)

某天早上,家裏洗手間。筆者在刷牙,父親大人在排毒。

剛巧筆者想起止凡最近的某篇 Blog 文,喃喃自語的說道「左一巴,右一巴」。

「什麼左一巴、右一巴?」父親大人問道。

於是筆者就把止凡 Blog 文的故事大約說明一遍,說散戶們見騰訊大升,往往在高位追入後下跌,於是向上炒不成便向下炒,買認沽股權證後隨時又大升,被莊家和其他市場對手「左一巴、右一巴」。

父親大人幾十年來都是視股票市場為大鱷深潭之人。聽到故事跟股票有關,又來他的標準回答:「哦,股票嘛,股票一向也是這樣的,是少數大鱷和莊家操縱的遊戲。他們被人魚肉,只可算是願賭服輸吧!」

「其實股票除了像賭馬一樣炒炒賣賣,也可以有另一種玩法的。股神巴菲特就曾經說過他投資股票的原則,就是不要再股票市場中輸錢,不要買輸錢的股票。」

「我沒有聽錯吧?你說不要買輸錢的股票?簡直痴線!誰買股票希望輸錢的?股票總有升跌的,哪有可能買股票不會輸錢?」

「你先別誤會,我可不是說帳面上一毛錢一分錢也完璧不輸;股票短期波動總會有的。我所說的不輸錢,是指不要輸掉本金的若干部分,尚餘翻身的機會。

「就我的理解如何在股票市場不輸錢,第一是要投資不會輸的行業和公司。這些公司大多擁有經濟專利或規模優勢(即所謂有『護城河』),使得競爭者難以分一杯羹,對產業上下游等的議價能力也較強,使得這些公司長期來說不會敗陣,當然短期來說行業或公司會有波動。

第二就是要在一個不會輸的價錢買入。假設一支股票的它的價值是 $10,當股價是 $8 時這可能是開始買入的時機;但當股價被擠低到只剩 $3,而價值仍然維持 $10 的時候,這就絕對是買入機會。」

父親大人還是不太相信股票可以這樣投資,「哪誰知道那股票應值 $10?」筆者簡短的對價值投資法作出了解釋,不過在此不贅了。作為價值投資人的讀者,心中應該有自己的答案了。

筆者繼續說:「當然市場的不理智可以讓股價再下調到 $2 甚至 $1,但只要心中有太陽($10),這時股價愈下調愈開心,假設自己還有子彈的話。所以第三就是不要用一個會輸錢的方法買入、買一個不會輸的注碼。借孖展、沽空等等雖然可以讓自己順勢時賺到更多,但在逆勢時隨時會讓自己賠錢到無法翻身的地步。參考凱恩斯的名言:『市場可以長期的不理智,長得也許能讓你先破產。』( “Markets can stay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stay solvent.” )反之,正正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的不理性,分階段買入和沽貨往往表現更好。」

聽到這裡,對股票市場沒有興趣的父親大人當然是極速完成排毒,逕往買馬經去了。


(鍾兄對上文巴菲特的格言有進一步的分享,讀者可參考:http://bennychungwai.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66.html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