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淺談高爾夫

泰國曼谷高爾夫球會球場(筆者攝於今年4月)

早前跟朋友午飯聊天,朋友是 Wakeboard 高手,筆者是高爾夫初哥,兩人向對方簡單介紹自己的「中產嗜好」。但不約而同的,是介紹的重點,兩項都是別人覺得很花錢但實際上可以很平玩的玩意。

高爾夫從來都是有錢人的象徵。打球需要悉心照料的球場(草長了一點也不行)、舒適一點的可請球僮和租用球車(有些球場是必須);配備方面,球桿、球袋、高球必不可少,一整套球桿平則數千元,講究物料技術品牌的可以動輒數十萬!其他消耗品如手套*、球Tee ⋯ 而且到球場參與「中產活動」,衣着總不能太失禮,也有自己的球鞋。好了,這麼多配備,總不能乘公交吧?乘港鐵乘巴士行李超長會被趕下車的。筆者養車的目的,很大程度是因為打球。

但其實最花費的,是「時間」!打一場標準18洞,標準時間大概要 4小時多一點。香港的球場遠離市區,就算駕車也得加上來回車程(滘西洲公眾場再加船程);加上打球絕對不同於 book 檯食飯,不是說 12時開波就 12時到達;應提早一小時到達,在練習場鬆筋骨、在練習草坪試推感受是日果嶺速度;11:50 就要在第一洞發球台準備就緒,這是基本高球禮儀禮貌。打完球後大汗淋漓,洗個澡再離開,打一場球絕對是一整個白天的活動!試問不是有閒階級,何來這樣的時間?

所以高球自數百年前在蘇格蘭發跡而來,一直都是貴族和超有錢人的玩意,近年才普及至一般生意人和中產階層。毛澤東也說過,高球是百萬富翁的活動,在從前的大陸是予以禁止的。

以上大概是一般局外人對高爾夫運動的理解。筆者接觸高球接近5年,看法卻完全不一樣:
  • 身體健康:高球是強身健體的好運動。打高球很講求自己對自己身體的認識,每塊肌肉微小的移動都很可能影響球的速度和方向。筆者聽過一種說法,說高球有「鬼佬太極」之稱,這形容實不為過。而且,不坐球車的話,打完18洞已經在綠茵場上走了 5、6 公里路,假設讀者球技了得不用來回走,這已經是 7,000 - 8,000步,是很足夠的心肺運動,且能沿途呼吸清新空氣。
  • 心靈富足:高球是一個很好的廣交結友的平台。高球愛好者大多友善而願意分享自己的球技和見聞。因為有差點(Handicap)的概念,不同球技的朋友實際上可以同場公平較量。打高球跟其他球類運動比較更講求技術和判斷力,是很好鍛鍊腦筋的活動。而且,打高球需要很高的專注力(如果讀者有看過新聞片段中的高球賽,定會看見工作人員在球員揮桿時舉手舉牌示意現場觀眾肅靜),心如止水、人桿合一,是很好的平靜身心的活動。
  • 財務自由:借打球賺錢筆者還沒有這個本事(雖然希望有這樣的一日),當然高球絕對是一個大商機,高球場往往也是做就大小生意的理想場所。不過筆者想說的,是打高球的基礎開支並沒有大部份人想像般高。當中在香港,「平民至愛」的屯門練習場,一小時球道連無限發球只是 $48;平日有空的話,西貢園藝場更有 $100 三小時早鳥優惠!政府羽毛球場一小時也要 $30+ (室外) / $50+ (室內) 吧。就算是到正式高球場打球,香港公眾場滘西洲平日打 18 洞也只是 $720,假設4小時完成,每小時也只是 $180,其實相較很多娛樂消遣,也不是特別昂貴。況且筆者喜歡海外打球,成本更平!泰國打一場 18洞不用 HK$500,筆者通常早上打球、下午 Shopping、晚上按摩,一連 3-4 天,而整個旅程由內地銀行或者本地地產商(的股息)贊助。

寫到這裏,手又癢了,不過左手手腕還有好一段時間才能復原。為了將來幾十年還能打球,現在還是好好的忍耐吧……


* 手套絕對是消耗品!正如對馬拉松選手而言,跑鞋是消耗品一樣。筆者朋友說:「跑一次比賽換一對鞋是常識吧!」

【祿】財力覺醒


(看到這圖,讀者會否想起 Pokémon Go 拼精靈?筆者反而想起近日幾個聚會,朋友拿著手機打開 IB TWS,交換債券組合和情報。圍在讀者身邊的朋友,財力又覺醒了沒有?)


近幾個月,筆者感覺身邊多了朋友關注個人財務,也有不少向筆者討論理財、金融產品和行情等題目。不知是因為近日股市暢旺?因為覺醒樓價不會無故塌下來,不再靠自己置業無望?還是只是因為筆者寫 Blog,多留意了身邊人對理財的看法,有了 Selection Bias?

筆者一直覺得理財是一個很特別的題目,因為一般朋友在聚會時不會主動提及到。大概是金錢題目比較敏感吧,所謂「講錢傷感情」,也許會被人誤會在炫富或是想借錢,或者想推銷理財產品、想從討論中得到利益。通過寫 Blog,筆者覺得能把理財這「想講又不敢講」的理財題目引導出來,通過筆者和一眾 Blogger 先對讀者 Monologue,吸引有興趣的讀者朋友繼續 Blog 留言區、facebook、私訊討論,更甚者能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起一個個討論理財的圈子、WhatsApp、WeChat 群組。

近日其中一個例子,有同事看了筆者轉按的分享 Blog 文,表示有興趣為自己物業加按並將所得買入優先股、高息基金等高派息產品。筆者知道朋友入息相當、工作穩定,對加按表示支持,然而筆者對同事打算買入的高收益產品有所保留,指出近日不少 Bloggers 討論的銀行優先股已被炒高,也有莫大提早贖回的風險;而該 8-9% 每月派息的高收益基金也需要留意派息是否來自本金。兩人在網上做了些功課,筆者也鼓勵同事如對定息產品有興趣,不妨一同開 IB 戶口一同學習買債交流;同事朋友中也有另一位打算開 IB 戶口的,到時便可集合三人之力研究債市,「自己做 Fund Man」了。

講開 IB 買債,筆者近日發覺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 Pokémon Go 推出已經接近一年半,在街頭上仍然不難找到一堆朋友,拿著手機互相交流捕獲精靈心得。在平衡時空的那邊廂,同樣有一班人各自拿著自己的手提電話互相傳閱,不過交流的並不是精靈 Collections,而是在 IB 上的債券 Portfolio。在天路客的分享飯局如是、筆者及後的另一個飯局也如是。也許筆者能把這風氣帶到辦公室也說不定?

另一個朋友的例子,有一位相識了15年、在職場打滾十年的朋友,今年工作上轉了去一個相對上輕鬆一點的職位。多了時間安靜下來思考,才嚇然驚覺單靠努力上班考取專業資格並不是辦法,「覺得要專注管理財富資產好過只投放時間在事業」。朋友說自己「現在才懂得停一停」、在投資方面「很想知道更多」、「希望不會太遲」,又說「終於明白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

友人是位投資場上的 Absolute Beginner,霎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故此筆者給友人的意見大都是大方向性的,歸納如下:


  • 要趁中年危機之前盡快多點吸收財金知識,最好能做到「一專多通、防守中攻」,即對所有資產類別均有所理論和基礎操作的認識,以做好適合自己和市況的資產配置(防守),然後選定其中一項有興趣的深入研究,賺取更高回報(中攻)。
  • 多點閱讀各位神級財經 Blogger 的金石良言,甚至考慮參加他們的課程,不要亂信電視財經節目的財演。
  • 建構自己的會計三寶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以此 Fast Forward 自己三五年後的財務狀況,從而計劃自己下一個五年。
  • 居安思危,趁市況還好的時候構築自己的護城河,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成為下一個國泰中層」。
  • 不過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沉溺在一去不復返的過去,要知道過去專注在考試及工作的日子也不是白費的,至少友人現在能賺到一條穩定的主動現金流,靠的正是過去十年的努力。借 Starman 大師當年贈筆者的一句:「理財必先有財可理」,筆者請朋友務必更要專心工作,因為在羽翼未豐之前,仍然需要公司這條大水喉射著。
  • 不要害怕自己是文科出身,其實投資只需要簡單的數學,加減乘除以上的,已是一門藝術和心理戰。


同一時間,筆者這位初哥也把握時間努力學習。在開始寫 Blog 後的幾個月,自覺更加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愈學習愈發現自己更多的不足,和世界的確無比浩瀚(更不用說 Starman、百樂身處的外星世界了,哈哈)。

因為寫 Blog 分享天路客兄飯局的緣故,筆者一位不常見面的高手友人竟然相約筆者晚飯聚餐交流心得。數小時的飯局,基本上都是友人塞錢進筆者口袋,不論選股、選債、期權運用、大市追揸沽指標,筆者在短短三小時聚餐實在學到很多。筆者唯一算是能幫上忙的,就是分享自己買樓的經歷和 R兄轉按提款的心得。筆者一直認為,世界「毋友不如己者」是必然,要在高手處得到有用的情報,必先提升自己的等級,做到情報「等價交換」。至於如何提升個人的等級?將勤補拙是關鍵。

這邊廂,有人單靠努力工作打算賺錢儲蓄買樓,然後年復一年才發覺人工根本追不上樓價,更有名人為這班人發聲說這是社會的錯。但近日筆者參加地產課程,認識了一位年輕同學,一表人才,言談間才俊透露早幾年已經跟不相識的有志之士合資買工廈投資,坐貨收租搏升值,好不美哉。筆者問這位專家為甚麼還願意花好幾千元,來學習些自己已經認識的東西,才俊說:「多聽一個 Perspective 嘛!」

上述拼命工作的樓奴,和工廈業主才俊,筆者相信跟在座讀者都一樣,為了在這社會上生存都必要付出無比的努力。但引領他們到如此不同的境地,背後的力量分別是甚麼?筆者認為關鍵有二:一是「財務覺醒」,即發現無論工作如何努力都只是死數一條,然後立志重新掌控人生的主導權,與其等運到不如計劃將來,開展「計得到數的投資」;二是上文筆者朋友的一句,「終於明白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那到底甚麼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看到這讀者心裡應該有答案了。

不知道各位已在財務自由賽道上力拼的老朋友,或者已經覺醒正在整裝待發的新朋友,你們「財務覺醒」的一刻又是怎麼樣的呢?正如筆者早前在 Starman 網誌留言:「讀書和工作取 A,永遠不及投資自己和投資資本取 C。」讀者又在甚麼時候,覺醒這個道理?

新手老手們不妨留個言,互相討論交流一下 :)

【祿】恆指沸騰指數(實戰 · 下篇)— 輕鬆提升年回報 2%+

承上篇,筆者除了製作適用於恆生指數的大市溫度計「恆指沸騰指數」外,還為沸騰指數的應用制定了一套投資策略,並利用恆指過往 30 年數據穿越牛熊的做 Back-testing(即假設 30 個投資情景,第一個為 1987年初開始每月投資 $1,000、第二個為 1988年初開始每月投資…)。


以 1994年 的投資情景為例,圖解沸騰指數法比對平均成本法的分別

結果比較平均成本法(即每月不理恆指高低投資相同金額),筆者的「沸騰指數低買高賣法」:
  • 平均年回報 能提升 2% (平均成本法 6.7% 年回報、沸騰指數法 8.7% 年回報、未計及股息)
  • 年回報在 30 個情景中只有 1 個跑輸,勝率 97%*

若讀者懷疑成效受研究結束時間(2017年7月)的個別收市點數影響,我們可改為計算每個情境內,有多少個月份沸騰指數法法跑贏平均成本法。綜觀所有情境,合共超過 2/3 的月份,沸指投資法的表現跑贏平均成本法。


建構全自動投資系統

當然,比起一眾神級 Blogger 的投資成績,這絕對只是小兒科,但考慮到以下兩點,筆者認為這投資法仍有一定參考價值。一來筆者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完全不懂投資股票,但求為 MPF 恆指基金爭取更佳回報的;二來「沸指投資法」完全不需要看財表,只需要每月根據沸騰指數的水平以及預設的指示操作(買入、持有或沽貨)。對於筆者這種初哥從股票市場追求「初哥的合理回報」而言,這無疑是有助提高 Baseline Return 的一套方法。

要建構一個全自動的投資法,需要為所有有機會出現的情況下達投資操作指令,例如沸騰指數上月報 X 點,本月報 Y 點,是要買入、持有還是沽貨?買入的話,是買入手持現金的多少比例?筆者通過參考沸騰指數於不同點數時的表現,再配合歷史數據的 Back Testing,製作了可用於全自動操作的 Decision Matrix,並以此建成筆者的「被動投資系統」。文初的投資成績,就是將這個 Decision Matrix 放在歷史恆指表現下的結果。

其實回報和表現可以「調較」得更高的,例如調較其中一個沽貨的參數可以讓年平均回報率再提升 0.5 個百分點至 9.2%;不過這也會提高所冒的風險,考慮到實際操作時不一定有信心在大市完全瘋癲時才沽貨。而且我們所追求的是未來而非過往的回報,在選擇投資策略參數時得非常小心,不要墜入「過度套入」(Over-fitting)歷史數據這數據科學的陷阱。


分析不同沸騰指數點數下 恆指的後續表現

當中筆者想分享一下沸騰指數於不同點數時,恆指的後續表現,供出入市時參考:



圖一顯示根據歷史數據,在不同沸騰指數點數下,恆指未來一年後的表現。(橫軸以 5 點為一單位,例如「0」代表沸騰指數在 0-4.99 之間。)可留意到:
  • 如在沸騰指數 50 點以下入市,一年後的回報很大機會高於歷史平均,即跑贏大市平均;
  • 如在 50-80 點入市,表現則大概與大市平均相若;
  • 高於 80 點入市,一年內預計要損手。
注意平均回報 10.8% 是算術平均(Arithmetic Mean)而非幾何平均(Geometric Mean),而且取平均時是根據 Overlapping Years 的恆指表現,所以 10.8% 並不能視為過往恆指的平均表現。





圖二顯示不同的沸騰指數點數下,恆指未來一年內的最佳變化。留意筆者只採用了恆指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市數據,所以實際最佳表現要比本圖為高。可見基本上在 20 點以下買入恆指,得到的最佳回報幾乎肯定要比平均 23% 更理想。同樣,80 點以上才買入,上望空間低於平均,配合圖一和下面的圖三,值搏率甚低。



圖三則是恆指未來一年內的最差變化,同樣這是建基於每月底的收市數據,所以實際最差要比這更壞。35 點以下買入是相對安全的,平均輸不到 6%;35-80 點大致相若於歷史平均。至於高於 80 點才買入的話,相較歷史平均而言,下行風險相當大。



圖四顯示不同的沸騰指數點數下,恆指未來一年會有 25% 或以上調整的機會率。首先吸引筆者注意的是平均值,竟有 15.7%之高,即平均 6.4 年恆指就會出現一次 25%以上的調整(單以月末收市點數計算,實際機率還要更高),所以投資股票市場,即使是買指數基金也要時刻注意風險。從圖所見,35點以下買入基本上是安全的,35-85 點需要有所防範,而 85 點以上多半會調整,所以絕對是考慮沽貨離場再戰江湖的時候。


分析總結

綜合上述四圖、類似的其他分析以及筆者 Back Testing 結果,筆者得出的簡化版投資策略如下:
  • 0-25點:大市處於冰封狀態,潛藏回報高而風險低,應是貪婪的時候,可考慮滿倉。最近例子是 2016年2月,當時恆指報 19,111,沸騰指數當時只報 7.3。如在當時滿倉,一年半後的今天身家已經翻了 50%。
  • 25-40點:如大市從高位回落至此水平,說明大市開始回歸吸引,可考慮吸納。
  • 40-80點預期大市表現將接近平均,應該收心養性持貨觀望,並收取股息以戰養戰。
  • 80-90點大市開始進入亢奮,上望空間有限而下行風險增加,應開始沽貨離場。
  • 90-100點:大市挑戰估值歷史高位,雖然有機會每天創新高,但從值搏率角度已顯得毫不吸引;加上回調機會甚高,作為投資人應感恐懼,在這水平應完全沽貨並靜候調整機會。可參考過往數次恆指最高點時相應的沸騰指數:
    • 1994/1/4 - 恆指報 12,599 - 沸騰指數報 98.6
    • 1997/8/7 - 恆指報 16,820 - 沸騰指數報 94.7
    • 2000/3/28 - 恆指報 18,397 - 沸騰指數報 99.2
    • 2007/10/30 - 恆指報 31,958 - 沸騰指數報 98.5
此結論已簡明總結在本網誌右上方的恆指溫度計,以供參考。


免責聲明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一切言論純粹是表達本人的個人意見或經驗分享。「沸騰指數系統」及其投資提示只作意見分享及學術用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誌內容、「沸騰指數系統」的指數及其投資提示的真確性和完整性。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 唯一跑輸的情境是 2016年至今 (2017年7月)短短 19個月的表現,期間恆指為大升市;跑輸的原因是沸指投資法認為近月恆指估值過高而沒有再投放資金。筆者相信放長線看,沸指投資法留起現金的策略能創造更高回報。

【祿】代理轉介物業轉按 銀行連年塞錢入你袋

筆者剛收到本年物業稅繳稅通知,但毫不肉赤,因為月前銀行送給筆者的現金大禮已經足夠繳交兩年稅款有餘,還夠錢跟太太去一轉日本旅行,以及修讀物業投資課程。



筆者數月前曾就銀行按揭送大禮、經由地產代理轉介更可收齊兩邊回贈發文,此後不少同事及朋友向筆者表示有興趣,但當中不少業主仍然對按揭回贈有所誤解。其實 R兄的網誌已經解釋得很詳細,在此就著筆者經常收到的問題再加以解釋一下:

轉按銀行給我回贈,跟加按有什麼分別?這部份需要還款嗎?
講明是回贈,就是送給你的禮物,不需歸還;銀行是自掏腰包獎賞鼓勵你給生意它做,不是借你多一些未來要你還多一些。轉按跟加按不同,轉按時你絕對可以保持貸款額不變;當然在低息環境、樓價上升,而自己有能力、衡量過風險後,閣下可自行決定轉按同時加按,即向新銀行提取比原貸款更高的借貸。

銀行幹嘛要送錢給我?銀行賺什麼?
讀者會期待手提電話 Plan 滿兩年又可以 Shop around 賺轉台優惠的一刻嗎?兩年一轉按的概念正是如此。電訊商推出轉按優惠只是讓電訊商從每個客戶「賺少啲」,但求收取薄利多銷之效。提供優惠後,銀行還是有賺到閣下的,讀者不妨參考筆者前文的計算—— $300萬的貸款,假設用盡 Mortgage Link 限額,每月實際借貸成本就是 $500。沒錯,銀行就是為賺這 $500。而為確保至少能收回成本至微賺,銀行一般會有兩年罰息期。

為什麼要找代理人/中介?多一個中間人不是多一層人揩我油水嗎?不是很反智嗎?
做成這反智現象的是銀行本身,他們早就預留了兩個銷售獎賞資金池,一個是給客戶回贈的,一個是給推介業主予銀行的代理人的。如果業主直接找銀行,銀行只是慳返後者而已。再者,物業轉按有時也會遇到一些棘手的情況,一位專業資深、人脈經驗豐富的物業代理(如 R 兄)能在整個過程加以協助,讓「撳錢」的過程更順利、取得的物業估價更有利。本文第二部份筆者會分享自己的轉按故事,以及R兄如何幫助筆者排除萬難。

代理人把獎金回贈業主,是收取回佣嗎?是貪污嗎?會被廉署調查嗎?
那請問買新樓,代理把發展商的佣金部分回贈給新買家,當中買賣雙方書面同意,是賄賂嗎?就這個問題,筆者曾經有朋友致電廉署,廉署職員花了 45分鐘時間詳細解釋此「回佣」和「非法回佣」的分別。只好說,回佣、優惠、折扣、減價,名字一個而已。如有懷疑,讀者也可考慮致電廉署查詢。(免責聲明:筆者不是律師,以上言論只作參考亦未能涵蓋所有情況,讀者如有需要請自行尋求專業法律意見。)


好了,說了這麼多,若然讀者還是不放心,就由筆者送上自己的真人故事吧!

筆者很早就知道 R 兄的服務,然而物業一直未解禁。直至數月前時機成熟,筆者通過網誌聯絡 R 兄,起初跟大家一樣都有點戰戰兢兢,畢竟網路上大家只是筆名互相稱呼,素未謀面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個人和物業資料。

然而 R 兄非常專業,不僅詳細向筆者闡述從提交申請到現金到手的整個流程,還仔細說明筆者想申請的按揭種類、注意事項、解答筆者無數的提問,並就筆者的個人情況提供最佳建議,這些都讓筆者非常放心。

R 兄其後奉上一張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的標準表格,並已填妥其代理行和個人資料,即是說筆者如有懷疑大抵可自行查證。至此筆者已經對 R兄非常有信心。填妥表格後,R兄表示已就筆者的偏好銀行/黑名單銀行 Preference,聯絡相熟銀行代表,務求取得最佳的估價。其中A銀行代表1個小時內就聯繫了我非常快手,而B銀行代表也在翌日聯繫上。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接下來的程序跟做一般物業按揭的沒有分別。填申請表、遞交文件…都是業主與銀行之間的互動。但如果在這互動中遇上麻煩,負責任的物業代理就會幫忙出面。

筆者也算是有經驗的業主,一直有整理財務紀錄和家居文件的習慣,所以所要求的文件一天內就能準備好。而 B 銀行也配合筆者的步伐,一星期內就批出了 Offer。筆者想先等 A 銀行 Offer 再選較佳一方,雖說 A 銀行出名例遲,R 兄也樂意幫忙催促了兩次。

結果筆者覺得真的等不了,反正 R兄曾說 B 銀行的條件應是較佳一間,於是就去了 B 銀行簽了 Offer。殊不知簽信件後 B 銀行代表 10分鐘後致電筆者,竟然說筆者的申請要驗樓師上門驗樓。筆者直言這個要求很過份,第一,這些條件不應該在簽字之前提出嗎?第二,筆者早已向銀行表明此乃放租物業,租客準時交租業主不得騷擾是常識吧。

遇上這情況筆者唯有找 R兄幫忙,R兄著實為筆者下了一番功夫,找 B銀行的職員代表和按揭部門跟進,要求豁免本申請的驗樓要求。如果讀者曾經跟銀行周旋過,就會明白當中過程的痛苦(筆者很明白,當時想起其實類似的事件數年前也發生在筆者另一個物業身上)。幸得 R 兄相助 B 銀行終於批出了驗樓豁免,不過最後因為一些技術原因,筆者最後選擇了後來趕上的 A 銀行。

至今,A 銀行送給筆者的數萬元現金回贈已經袋袋平安,而來自 R 兄的部分則預期今個月稍後收到。這點跟新樓回佣有點相似:發展商發放佣金給代理人是有時間差的,正如銀行發放佣金給地產代理一樣。


在此,筆者再一次感謝 R 專業且周到的幫忙,並在此鼓勵更多業主站起來,從銀行身上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錢!

【祿】天路客兄分享飯局

上月底筆者參加了 9月份第二場網聚,這次是天路客兄首場的債券投資分享飯局(見天路客兄「債券投資路」Blog 文)。誠如天兄當天所言,大家都在講股票、講買樓,關於債券投資的討論交流會實在不多;筆者同意機會實在難得,能有如此高質素的債券投資交流會實在是少之又少。


適逢分享會見證天路客兄網誌兩週年紀念,天兄能在短短兩年聚集一班如此高質素的債券投資 Blog 友,可見其 Blog 含金量之高。是次很榮幸能參與其中,與天兄和一眾 Blog 友彼此學習切磋交流。

當日筆者抵達約定地點,蒲打開升降機門就有了清晰指示;單位門口更設有小小接待處,印備好各位嘉賓 Blog 友名字的貼紙。天兄和他家人團隊的盛情,打從活動一開始筆者已經深深感受到了。

當天筆者早了 15 分鐘到達,但已有大約 1/3 朋友到場。這幾個月參與投資朋友的聚會多了,筆者發覺成功的人士、成功的投資者都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早大到」。還記得數個月前參加市場先生和巴黎老師的課程,開課前半小時課室外已經出現人龍了。筆者經驗是,在 Normal Hours 以外跟主持、跟其他參與者的 Side Talk,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有用資訊。

分享會準時開始,一眾 30 多名朋友坐在梳化吃著茶點,雖然大家都是初次見面,感覺氣氛卻像一家人!節目先由「天太」即天路客嫂帶領大家分享,每人可從 11 張動物圖片中選擇一張最能代表自己的投資風格。在我們當中,有膽小的老鼠、有顧盼自豪的貓頭鷹,也有敏捷迅速的獵豹。筆者認為這個動物遊戲說明,參與投資世界的人士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取向、風格;世界各種動物仍然繁衍,正好說明不同的投資方法也可以賺錢,投資最忌「跟風」,最重要是知道自己是何許動物,做適合自己的事。

當天筆者選了一隻豬,因為過去 10 年自己的投資都是「傻吓傻吓」的;但幸得聽從太太勸告幾年前置業投資,至現在財務狀況還算是不過不失。但一想到豬的下場就是被餵飼至肥肥白白後屠宰供人食用,面對「中年危機」筆者也不得不的起心肝努力學習投資,希望總有一天能逃離豬的厄運。

接著天路客兄娓娓道出自己創業投資的心路歷程。聽著實在的、燦爛的、人生高低起伏的故事,筆者終於能深深感受到天路客兄 Blog 置頂的那段文字,尤其是援引莊子「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背後的深層意義。天路客兄以人類進化歷史作喻,指出自己過去數十年過的都是獵人般的生活,吃肉飽餐雖然滿足,但始終狩獵「今日唔知聽日事」;人類終歸發展出農耕畜牧,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有如我們買債買 REITs 做「計得到數的投資」,方才能安居樂業。

事有湊巧,就在天路客兄分享現金流於投資之重要的當日,傳媒報導城中首富李嘉誠向福布斯雜誌講述自己的生意心得,是謂「一定要有現金流」(見《頭條日報》報導 )。天兄說其 Bond + REIT 組合是受 Starman 兄啟發,而 Starman 這位現金流王者近日也發文強調現金流之重要(見 Starman 兄「Starman 投資世界」Blog 文)。

天路客兄其後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學習債券和房託投資過程、選債的心得、實用的網站和如何建立警報系統等,從理論到實戰巨細無遺。筆者感受有二:
  • 其一是天路客兄先指出學習正統財經名詞的重要性,「只要搞懂並分辨清楚關鍵的十個八個名詞,往後的投資路便無往而不利」,這又讓筆者想起自己過去 10 年並沒有好好利用自己坐擁財金知識的優勢 (見筆者另 Blog 文《止凡新書讀後感》 ),縱使在分享會上我能準確說出 EBITDA 的全寫,實屬徒然。學堂派實應從象牙塔走出來,走到在街上先用少量注碼,不要怕失敗痛快的打兩三場,吸收實戰經驗。
  • 其二是天路客兄雖然年過半百但仍好學不倦,甚至為了學習債券投資遠赴台灣參加綠角大師的課程。其努力和恆心實讓筆者後輩佩服。終身學習、不恥下問,實乃充實成功人生之道。

討論環節,天路客兄強調這不是 Q&A,而大家都很樂意投入發表意見,氣氛融洽。討論題目從券商與私銀之間的選擇、債券行業、年期、評級之間的選擇、落盤實戰經驗,到稅務問題、應否買 CDS 對沖違約風險、甚至是關於平衡投資與生活,每段都是天兄和一聚 Blog 友們總計數百年投資經驗的精華。

天路客兄也當場為我們展示他幾本書櫃裏的珍藏。他說看書、上課的目的並不是要照單全收,或是點評所教的是否正確,而是希望從中找到一些投資的方向和靈感,自己再加以嘗試練習,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一個 7,000多元的投資課程,就算十居其九說的不值一哂,但第十個點子能 Trigger 一些自己的新思維,天兄說這已值回票價。

我們一直談到晚飯,一邊吃著到會食物、一邊繼續廣交結友、一邊聽著天兄分享其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看法。起初以為 3 至 8 時的聚會會是很漫長的,實際上筆者和幾位新結職的 Blog 友留到 9 時半,感覺卻還是不夠喉!當天筆者抄寫了很多筆記,到中秋假期才有些時間整理;現在已成為筆者第一部債券投資的寶典。

很感謝天路客兄和家人、朋友們的悉心安排,也很感謝天兄和一眾 Blog 友的寶貴分享,對於筆者這個債券初哥著實得益不少。很期待再有類似的聚會,但我得加把勁練功了!在此也鼓勵還是 CD-Rom 的讀者們,難得我們有緣因 Blog 而結識,多參與我們這些 Blog 聚、討論,彼此學習切磋交流。

財務自由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壽】油拔法 — 天然營養保健漱口水

(好像很久沒有寫過壽篇,是時候讓 Blog 文平衡一下 :)



如果讀者相信病從口入,希望保持口腔健康,但又對現代化學漱口水安全度有所懷疑,不妨嘗試一下油拔法。

油拔法是古印度傳承了幾千年的智慧保健法,近年也有醫學報告指油拔法有排毒治病的能力。雖然油拔法排毒的能力眾說紛紜,但站在讓口腔清新保健的角度,油拔法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油拔法施行的方法簡單:每朝一早起床,在還沒有漱口、喝水、進食、刷牙之前,含一湯匙冷榨油,把油在齒間和舌頭底面游來游去大約 15 分鐘。期間注意不要把油吞下。及後把油吐出(吐在馬桶沖掉最理想),再繼續日常的刷牙梳洗程序。

筆者第一次接觸油拔法大概是兩年半前,一開始用的是朋友送的一小瓶花生油。第一次漱口後吐出來的油是奶白色的,口腔在油拔後留有清新的花生味;筆者口臭的問題也在幾天得以改善,因此筆者對油拔法一試便愛上。此後筆者每朝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口含食油,並利用這15分鐘時間作下行排毒(即排便)和刮鬍子。油吐出後,再刷牙和洗臉。當新事物與現有習慣配合自然,很容易就能使之成為習慣。

及後發覺初冷榨的花生油實在很貴而且也不好找,所以現在改用了橄欖油。其實芝麻油、米糠油、椰子油什麼都可以用,就找一種自己喜歡的味道吧;但基於健康考慮,請確定選取的油是冷榨(Cold Pressed)的。一般榨取食油的過程都會加熱以提高產量,但熱力會破壞食油中的營養及口味。把食油加熱也會增加反式脂肪(Trans Fat)的含量;相反有研究指出冷榨油的抗氧化物含量較高。油拔法始終是長期在口腔施行的,不要為節省一個幾毫而反讓健康受威脅。

回想起來,感覺上在施行油拔法後,患病的次數也減少了;雖然這個也許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並沒有統計數據證實。油拔法的支持者認為此法可以治病保健,原因是口腔內的細菌是親油性的,用油漱口比起用清水可以更有效的讓細菌溶在油中。而且食油其實含有豐富的營養,包括油溶性的維他命DE;米糠油甚至擁有醫生處方用作抗壞膽固醇的「伽馬穀維素」。就算讀者可能對油拔法殺菌排毒的效果存疑,多吸收油內的營養素也是對身體有益的。

如果讀者也有施行油拔法的經驗,或者有其他身體保健的心得,不妨留個言,互相交流一下吧!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