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恆指沸騰指數(實戰 · 下篇)— 輕鬆提升年回報 2%+

承上篇,筆者除了製作適用於恆生指數的大市溫度計「恆指沸騰指數」外,還為沸騰指數的應用制定了一套投資策略,並利用恆指過往 30 年數據穿越牛熊的做 Back-testing(即假設 30 個投資情景,第一個為 1987年初開始每月投資 $1,000、第二個為 1988年初開始每月投資…)。


以 1994年 的投資情景為例,圖解沸騰指數法比對平均成本法的分別

結果比較平均成本法(即每月不理恆指高低投資相同金額),筆者的「沸騰指數低買高賣法」:
  • 平均年回報 能提升 2% (平均成本法 6.7% 年回報、沸騰指數法 8.7% 年回報、未計及股息)
  • 年回報在 30 個情景中只有 1 個跑輸,勝率 97%*

若讀者懷疑成效受研究結束時間(2017年7月)的個別收市點數影響,我們可改為計算每個情境內,有多少個月份沸騰指數法法跑贏平均成本法。綜觀所有情境,合共超過 2/3 的月份,沸指投資法的表現跑贏平均成本法。


建構全自動投資系統

當然,比起一眾神級 Blogger 的投資成績,這絕對只是小兒科,但考慮到以下兩點,筆者認為這投資法仍有一定參考價值。一來筆者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完全不懂投資股票,但求為 MPF 恆指基金爭取更佳回報的;二來「沸指投資法」完全不需要看財表,只需要每月根據沸騰指數的水平以及預設的指示操作(買入、持有或沽貨)。對於筆者這種初哥從股票市場追求「初哥的合理回報」而言,這無疑是有助提高 Baseline Return 的一套方法。

要建構一個全自動的投資法,需要為所有有機會出現的情況下達投資操作指令,例如沸騰指數上月報 X 點,本月報 Y 點,是要買入、持有還是沽貨?買入的話,是買入手持現金的多少比例?筆者通過參考沸騰指數於不同點數時的表現,再配合歷史數據的 Back Testing,製作了可用於全自動操作的 Decision Matrix,並以此建成筆者的「被動投資系統」。文初的投資成績,就是將這個 Decision Matrix 放在歷史恆指表現下的結果。

其實回報和表現可以「調較」得更高的,例如調較其中一個沽貨的參數可以讓年平均回報率再提升 0.5 個百分點至 9.2%;不過這也會提高所冒的風險,考慮到實際操作時不一定有信心在大市完全瘋癲時才沽貨。而且我們所追求的是未來而非過往的回報,在選擇投資策略參數時得非常小心,不要墜入「過度套入」(Over-fitting)歷史數據這數據科學的陷阱。


分析不同沸騰指數點數下 恆指的後續表現

當中筆者想分享一下沸騰指數於不同點數時,恆指的後續表現,供出入市時參考:



圖一顯示根據歷史數據,在不同沸騰指數點數下,恆指未來一年後的表現。(橫軸以 5 點為一單位,例如「0」代表沸騰指數在 0-4.99 之間。)可留意到:
  • 如在沸騰指數 50 點以下入市,一年後的回報很大機會高於歷史平均,即跑贏大市平均;
  • 如在 50-80 點入市,表現則大概與大市平均相若;
  • 高於 80 點入市,一年內預計要損手。
注意平均回報 10.8% 是算術平均(Arithmetic Mean)而非幾何平均(Geometric Mean),而且取平均時是根據 Overlapping Years 的恆指表現,所以 10.8% 並不能視為過往恆指的平均表現。





圖二顯示不同的沸騰指數點數下,恆指未來一年內的最佳變化。留意筆者只採用了恆指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市數據,所以實際最佳表現要比本圖為高。可見基本上在 20 點以下買入恆指,得到的最佳回報幾乎肯定要比平均 23% 更理想。同樣,80 點以上才買入,上望空間低於平均,配合圖一和下面的圖三,值搏率甚低。



圖三則是恆指未來一年內的最差變化,同樣這是建基於每月底的收市數據,所以實際最差要比這更壞。35 點以下買入是相對安全的,平均輸不到 6%;35-80 點大致相若於歷史平均。至於高於 80 點才買入的話,相較歷史平均而言,下行風險相當大。



圖四顯示不同的沸騰指數點數下,恆指未來一年會有 25% 或以上調整的機會率。首先吸引筆者注意的是平均值,竟有 15.7%之高,即平均 6.4 年恆指就會出現一次 25%以上的調整(單以月末收市點數計算,實際機率還要更高),所以投資股票市場,即使是買指數基金也要時刻注意風險。從圖所見,35點以下買入基本上是安全的,35-85 點需要有所防範,而 85 點以上多半會調整,所以絕對是考慮沽貨離場再戰江湖的時候。


分析總結

綜合上述四圖、類似的其他分析以及筆者 Back Testing 結果,筆者得出的簡化版投資策略如下:
  • 0-25點:大市處於冰封狀態,潛藏回報高而風險低,應是貪婪的時候,可考慮滿倉。最近例子是 2016年2月,當時恆指報 19,111,沸騰指數當時只報 7.3。如在當時滿倉,一年半後的今天身家已經翻了 50%。
  • 25-40點:如大市從高位回落至此水平,說明大市開始回歸吸引,可考慮吸納。
  • 40-80點預期大市表現將接近平均,應該收心養性持貨觀望,並收取股息以戰養戰。
  • 80-90點大市開始進入亢奮,上望空間有限而下行風險增加,應開始沽貨離場。
  • 90-100點:大市挑戰估值歷史高位,雖然有機會每天創新高,但從值搏率角度已顯得毫不吸引;加上回調機會甚高,作為投資人應感恐懼,在這水平應完全沽貨並靜候調整機會。可參考過往數次恆指最高點時相應的沸騰指數:
    • 1994/1/4 - 恆指報 12,599 - 沸騰指數報 98.6
    • 1997/8/7 - 恆指報 16,820 - 沸騰指數報 94.7
    • 2000/3/28 - 恆指報 18,397 - 沸騰指數報 99.2
    • 2007/10/30 - 恆指報 31,958 - 沸騰指數報 98.5
此結論已簡明總結在本網誌右上方的恆指溫度計,以供參考。


免責聲明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一切言論純粹是表達本人的個人意見或經驗分享。「沸騰指數系統」及其投資提示只作意見分享及學術用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誌內容、「沸騰指數系統」的指數及其投資提示的真確性和完整性。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 唯一跑輸的情境是 2016年至今 (2017年7月)短短 19個月的表現,期間恆指為大升市;跑輸的原因是沸指投資法認為近月恆指估值過高而沒有再投放資金。筆者相信放長線看,沸指投資法留起現金的策略能創造更高回報。

12 則留言:

  1. 福祿壽兄,有沒有2011年歐債前後(24xxx vs 1600x)/2015年大時代高低點(28xxx vs 19xxx)的沸騰指數作參考?

    回覆刪除
    回覆
    1. R 兄果然厲害一問就問到重點了 :)

      歐債危機

      以收市點數計:
      最高點 2011/1/19、恆指收 24,419、沸騰指數報 87.8
      最低點 2011/10/4、恆指收 16,250、沸騰指數報17.6
      表現還不錯。

      留意恆指 P/E 該年 2月份站在17倍以上,但 3月份在點數持平的情況下跌至 13倍以下,個別成分股的盈利變動拉低了最低點的沸騰指數。但如果只考慮較穩定的股息率分部指數效果也不錯:

      最高點 報 91.3點
      最低點 報 29.1點


      15年大時代

      同樣以收市點數計:
      最高點 2015/4/28、恆指收 28,442、沸騰指數報 48.0
      最低點 2016/2/12、恆指收 18,319、沸騰指數報 4.7

      至今我還未找到如何捕捉大時代的高點,以估值而言當時的確還蠻吸引,甚至比近日衝破此點數時更健康。

      刪除
    2. Thanks 福兄. 沸騰指數在歐債危機一役仍很準確, 但是大時代似乎會一直坐貨至今。

      了解到沸騰指數乃用percentile去計算, 但用作計算percentile的數據是否只有價格和p/e or dividend yield?

      有否考慮過基本因素以外的因素對估值的影響? 例如, 今天的恆指受騰訊影響很大, 而騰訊可能是香港有史以來長期PE最高、息率最低的巨企, 以往是從來無出現過。

      又例如恒指權重上限問題, 此上限在N年前設立, 一步步改變由HSBC獨大的現象, 至近年降至10%。這又是否distort了歷史PE/Yield的權重數據?

      另外, 大時代時的估價有否受到一次性的影響? (e.g. 長和有否大刁派special dividend/一次性高盈利)

      刪除
    3. 沒錯,目前指數製作只考慮 P/E 和 Dividend Yield,而且是直接使用恒指公司未經修飾的數據。我希望先推出最基本最 Plain Vanilla 的指數,一來看看效果如何,二來期望拋磚引玉,結果引來 R 兄的美玉了 :D

      R 兄提出的都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其實市場一直在轉變,用歷史較長的數據做Benchmark,雖然看似統計學上比較站得住腳,但並能捕捉市場一些根本的、長久趨勢上的轉變。例如我在上述留言中指出,近20年美股息率比以往 100年的平均明顯較低;忽略了這一點的話利用美股沸騰指數在近十年根本找不到入市機會。

      一些數據修飾似乎是必要的,不過需要很小心 Consistently 應用到所有歷史數據,也要考慮加入修飾時會否受 Recency Effect 影響,因為我們比較熟識近年的轉變,對於 10年前、15年前的轉變不一定有相同的觸覺,但不代表這些轉變對指數有效程度的影響一定比目前的較小⋯ 又例如,投資市場「接受」700 P/E 長期高企,是歷史長河的演變?還是只是市場長期錯價,「若然不報時辰未到」?也可能是需要考慮 P/E 倒數與利率 / 通脹的關係? 當然也要考慮人力財力的問題,免費資源以及個人力量畢竟有限。

      想到這,有時候想,會不會尋找第二個利用簡單資源製作出/入市的 Indicator 輔助,其邊際效果會比花力氣 Improve 第一個 Indicator 來得更大?經典比喻,要將一個 90% Reliable 的引擎的可靠到提昇至 99%,其實多加一個引擎會不會是最省力氣的方案?

      哈哈,無論如何,有兩點可肯定的是:
      1. 沒有一個市場指標是完美的
      2. 天道酬勤
      謝 R 兄指出沸騰指數的不足 :)

      至於 2015 年有否一次性的影響,恆指盈利和股息的確在 2015/02 - 2016/01 期間稍高,應該與長和系重組、特別股息派發相關。不過即使指數計算上相應作出調整,沸騰指數在大時代最高點仍然只報大約 58。

      刪除
  2. 福祿壽兄,有無考慮整番個S&P500的沸騰指數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 Vision 兄支持!

      其實是有的,現在 S&P 沸指報 93.5,建基於 146 年歷史數據。

      不過有三點要注意:

      1. 我發現 S&P 最近 20 年的歷史派息率明顯低於過往百多年的平均。個人對美股歷史不太熟悉,但估計是因為多了公司選擇用回購方式回饋股東。這個改變會讓沸騰指數高估。不過 S&P 現在正值歷史新高,單看 P/E Component 已經報 94.9,目前市況之下結論分別不大。

      2. 海嘯後曾出現百多倍 P/E 的驚人數字,我覺得採用 Schiller P/E 會較穩定,將來會一試。

      3. 尚未研究 S&P 沸指在不同點數下的 Dynamics(即文中的圖一至圖四),如果硬用港股的觀察去買美股,可能會出事。

      刪除
  3. 如果加入交易額為考慮因素可以解決2015的難題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 Roy 的留言和建議!近日成交量配合恆指/沸指上升,如果成交量能提升沸指的 indicative power 研究就能當下派上用場了 :) 不過立即想到的問題,就是今日的成交量不能直接跟30年前的成交量比較。較理想的做法是利用恆指或大市總市值 Normalize。有空的時候讓我試試。

      刪除
  4. 福祿壽兄:請問恒指沸騰指數是自動更新嗎?現時我看到恆指沸騰指數為20.1,對應恆指 (4/5 15:47) 25,608.16。4/5是指2019年5月4日嗎?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恆指沸騰指數根據 GoogleFinance 更新而更新,4/5 Google 數據出錯。

      刪除
    2. 多謝福祿壽全的回覆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