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30分鐘學會游泳 改變Tim Ferriss和筆者一生的游泳法


筆者幾年前某日在屋苑會所泳池暢泳 被太太偷拍 :P

筆者自小就是一個運動白癡,足球籃球乒乓球游泳通通不懂,就連跑步也往往不能在合格時限內完成,中學時的體育科往往是靠筆試拉高才能整體勉強合格。

其中最大的弱項,是游泳——筆者雖然還懂基本的呼吸(多謝小時候家人的訓練),但人一待在游泳池裏,手腳和呼吸根本談不上協調。那時總是以為自己的底子不夠好、肺活量不夠、手腳體能不夠,要游泳必先鍛鍊好體能⋯ 直至 5、6 年前的一天,筆者遇上他。

他徹底改變了筆者對游泳的看法。1/3 本書、30分鐘的習泳,讓我從在水裏蹣珊爬行,變成游得比接受過正統訓練的太太還要快;讓我從迴避游泳這話題,變成熱衷於這項運動。更甚者,「天生是運動白癡」的想法,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摒棄,自信心驅使筆者現在能跑、能游、也能打高球、羽毛球,甚至新認識的朋友會以為筆者是「運動底」呢!

他是 Terry Laughlin,著名游泳法 Total Immersion(簡稱 TI、中譯:魚式游泳)的發明和推廣者。筆者當年就是看了 Tim Ferriss 的 Blog 文,跟他一樣買下了教科書和 DVD,結果書看了僅僅 1/3 就無師自通了。

TI 游泳法,重點講求平衡、減低水阻力,並利用全身的力量幫助身體推進:


  • 傳統的游泳訓練,需要習泳者訓練四肢的力量,以划手和踢腳保持身體懸浮和前進。這樣做在 TI 習泳者看來只是浪費體力—— TI 法會通過將上半身向下壓,利用充滿空氣的肺部提供浮力,讓身體其他部位自然向上升。肺部變成我們的魚鏢,這樣不費氣力便能讓身體浮起來。
  • TI 法會儘量讓身體拉長,方法包括伸直手臂在前作為身體的延伸,以及讓身體傾側(即下顎靠近一則膊頭)使垂直於前進方向的阻力降到最低。
  • 另外,傳統的游泳法講求四肢的肌肉訓練帶動身體健康前進。TI 則是利用身體的核心轉動,讓身體從左傾側到右傾側互相交替來加強前進的力量。利用身軀的 Core Muscles,效果根本是四肢不能比擬的(這點高爾夫球愛好者一定明白)。


這些概念,接受傳統游泳訓練的人不少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會問:「讓上半身儘量壓低,那如何呼吸?」而 TI 習泳者正正就是通過壓低身體、利用全身擺動推進,降低了大量無謂的體能消耗,也降低了氣體交換的頻率;他們一口氣可以輕鬆的游很久,不用經常來回水上水下呼吸,讓他們可以長期保持上半身在水下。這是個正反饋系統(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從以 TI 法學習游泳的故事,筆者深深體會到一個道理:學習方法遠比學習投放的時間和資源重要。筆者以前以為自己的體能太弱不適合習泳,如果筆者繼續跟隨傳統的方法,鍛鍊體能以四肢應付在水裡前進,那幾乎肯定現在已經放棄了學習游泳。但幸好筆者遇上了正確的方法,而在這方法下,體能根本不是重點。這道理放諸四海皆準:游泳如是、投資如是、一切如是。

可惜的是,Terry Laughlin 大師約在一個月前與世長辭。事有湊巧,在大師離世前兩個星期,他接受了 Tim Ferriss Show 的訪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細聽這兩位「學習法」大師的瑜亮對談:https://tim.blog/2017/10/29/terry-laughlin/

如果讀者對學習 TI 游泳法有興趣,可參考 Terry 大師的著作:

原著:Total Immersion: The Revolutionary Way to Swim Better, Faster, and Easier
中譯本:《輕鬆有效的魚式游泳》

P.S. 寫了本 Blog 文後,筆者發現原來台灣著名財經博客綠角大師多年前也有介紹過魚式游泳。筆者實屬獻醜了... ^^”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hk/2009/10/total-immersion.html

【祿】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Bloomberg 最新股價擷取法

話說最近 Bloomberg 更改了報價頁面,頁面上最新報價的 Class Name 更新增了亂碼!如果讀者嘗試利用早前筆者介紹的方法建立智能秘書,恐怕這回會給 Bloomberg 打敗。但對於有少許程序編寫底子的筆者而言,這次 Bloomberg 的改動也許有點侮辱了筆者以及各編程員的智慧



筆者的股票監察表建立於 Google Sheets 而股價資料主要來自 GoogleFinance 和 Bloomberg。月初旅行前後開始,筆者發現從 Bloomberg 很多時候都取不到股價。由於 Bloomberg 的股價是利用 XPath 在第三方網站取得的,並不如 GoogleFinance 函數在 Google Sheets 是原始支援,所以起初覺得偶有未能取價的情形也不足為奇。

及後遊日回來,筆者發現取股價的函數沒有一次成功(所以經常顯示筆者今個月股票倉賠了好幾萬元)。於是筆者沒有辦法,只好造訪 Bloomberg 網站看看究竟。

蒲開網站,很明顯的見到版面改動過來。未看原始碼,筆者心中已知道背後的原始碼肯定經過改動,目的就是防止我們這些「網路蛀米蟲」取股價又不看其網頁廣告;看來一些 XPath 工程少不免。資訊提供者往往借改版面更新視聽為名,打壓我們這班在免費資源的窄鏠之中生存的投資人為實。

再利用前文介紹過的方法,Highlight 股價 Inspect Element,筆者發現這回股價的 Class Name 新增了些幾個數字的亂碼

<span class="priceText__1853e8a5">1.16</span>

很明顯這次網頁的改動就是防止一般大眾編程員隨便的擷取股價!在這裡請讓筆者解釋一下。

在以前的 Bloomberg 頁面,股價的原始碼一行是這樣的:

<div class="price">1.16</div>

只要看穿了這個原始碼結構,然後利用 XPath 告訴 Google Sheets 擷取所有在 DIV 標籤內 Class 屬性值為「Price」的內容,就可以輕易取得股價:

=importxml("https://www.bloomberg.com/quote/RW0U:SP","//div[@class='price']")

就算讀者不懂得將上面的一段文字化為 XPath,大概也能理解文字的內容吧!筆者知道坊間其實有些網路小程序,使用家可以在完全不懂編程的情況下擷取網頁資訊(例如股價),其方法就是閱讀用家希望擷取的資訊附近的特徵(DIV 內 Class 屬性為 Price),然後替用家完成編程的部分。所以在從前 Bloomberg 頁面,要取得股價基本上是幼稚園生也能做到的。

好了,現在 Bloomberg 在股價(以及其他資訊)的 Class 值安插了一堆亂碼,以上的方法就不奏效了。為什麼?因為就算讀者根據上面的 screen capture 寫了一下一段 XPath:

=importxml("https://www.bloomberg.com/quote/RW0U:SP","//span[@class='priceText__1853e8a5']")

Google Sheets 在執行 ImportXML 函數時,會重新載入 Bloomberg 頁面,而 Bloomberg 伺服器會在 Class 值重新產生出新的亂碼。結果,ImportXML 函數沒能在新的頁面找到舊的亂碼,回傳結果 #N/A!。利用上述網路小程序擷取股價的話,當然也只有投降了。

但若讀者有少許編程基礎和數據科學的感知,應該不難在新的網頁原始碼找到新的特徵。事實上,筆者認為 Bloomberg 侮辱各位讀者智慧的地方,在於其在新頁面中股價的 Class 值仍然大大隻字寫著 priceText。只要有方法利用 XPath 表達式寫出 Class 值「內含有」(而非「等於」)「priceText」,單憑這點已經完全夠打。

網路資源豐富的今天,要找出如何寫這句其實只需要 30 秒。而答案是:

=importxml("https://www.bloomberg.com/quote/RW0U:SP","//span[contains(@class,'priceText')]")

未知道 Bloomberg 的網路編程員,花了多少時間和資源去修改這個頁面?然後 1 分鐘內就被筆者破解,這故事聽起來有沒有些大衛打到巨人哥利亞的味道?

【祿】撳錢撳到稅務局 萬元稅款速速退

(副題:寫 Blog 真的有金執!)

話說筆者最近撳錢撳上癮,繼銀行按揭回贈後,筆者最近也收到了稅務局的退稅,4 張支票總數達 5 位數字。



其實今次不可以算是「著數」,只是筆者之前幾年在父母免稅額的分配上「計錯數」,今次是向稅局「交功課」「改正」。不過大部分讀者:
  1. 不一定知道父母免稅額的分配需要仔細計數
  2. 有仔細計數的,不一定知道自己計錯
  3. 發現計錯了,不一定知道可以改正,而且程序容易

筆者一直知道 #1,每年也會充當「家庭稅務精算師」,嘗試 Optimize 供養父母名額在兄弟姊妹之間的分配。然而筆者在準備 Blog 文向讀者介紹 #1 時,竟意外發現自己一直遺漏了考慮一個重要因素,導致過去有 4 個稅務年度計錯數(即 #2)。幸得筆者一直知道稅務紀錄的有效期和稅款追溯期為 7 年,加上稅務專家的朋友指點,很快就完成了修改過往報稅、修正入息稅款的程序(#3)。

當然,撳到的錢是從父母免稅額而來,首要任務就是用稅局的錢請父母食餐好的了!

以下就上述容易忽略的三項詳細說明:


1. 不一定知道父母免稅額的分配需要仔細計數

在供養父母的免稅額在兄弟姊妹之間的分配(以下簡稱「免稅額分配」)上,一般人會以為單由收入最多的一方供養父母就最能慳稅。但事實上,這個最佳分配是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的,而且受下列不同的因素變化影響,因素之間又交互影響,導致每年的 Optimized Position 不同,也難以獨立分析…… 因此需要每年重新計算:

  • 子女收入變化
  • 入息稅稅階、稅率變化
  • 免稅額數額變化
  • 父母年齡變化(60歲以上)
  • 子女是否與父母同住的狀況變化(例如結婚後不再與父母同住)
  • 財政預算案擬定的退稅比率和上限變化
  • 其他稅務寬減變化,例如進修開支、供樓利息扣稅等

以下筆者舉一例說明。假設有兩兄弟,
  • 兄長年收入 $42萬,已結婚並非與父母同住
  • 弟弟年收入 $32萬,與父母同住
  • 兩兄弟除了標準免稅額 $12萬、以及情境另行說明者,沒有其他稅務扣減
  • 父母健在,均年過 60,沒有收入

第一年: 2013/14 稅務年度
  • 供養父母標準免稅額,父母年過 60 者,每名父母 $38,000、全年同住可享雙倍免稅額
  • 稅務寬減為 75%、上限 $1

從下表可見,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將父母免稅額分配給收入較高的哥哥,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案,直接的原因是兄長已搬離,只能享有標準免稅額。

那將免稅額全數分配給弟弟又如何?如果沒有稅務寬減安排,這就是最佳解答,但留意兄長無論分配到多少名父母的免稅額,他的稅務寬減都達到 $1 萬的上限。所以,回撥一名免稅限額給哥哥,讓弟弟(在寬減前)多繳一點稅,結果兩兄弟享有的總扣減反而更多。



再往下看 2014/15 年的個案前,筆者想指出最優化稅務安排需要兩兄弟配合並同意。留意上述方案 2,總稅款少了但弟弟繳稅反而多了,如果兄弟間不和,或者中間沒有有效機制處理(例如兄長將慳到的稅按某比例分予弟弟),就不能從稅局得到最大的利益,筆者謂之「兄弟同心,其利奪金」。


第二年: 2014/15 稅務年度
  • 假設兩兄弟收入不變
  • 供養父母標準免稅額,每名父母提升至 $4
  • 稅務寬減上限提升至 $2
父母免稅額提升了,這回應該把所有限額送給雙倍額度的弟弟吧!且慢,由於稅務寬減上限也提升,意味哥哥可以賺寬減賺得更盡。這年最理想的方法,是由哥哥一力承擔兩名父母免稅額。縱使哥哥享有的只是標準免稅額,這安排能讓兩兄弟寬減前稅款分配最平均,兩人從而享有最多的總扣減。



第三年: 2015/16 稅務年度
  • 兩兄弟收入、供養父母免稅額、稅務寬減均不變
  • 哥哥買了一層樓並敘做按揭,全年利息支出為 $5萬,哥哥為此申請扣稅
就算稅務環境和收入完全不變,單是兄長做按揭一件事已經可以影響 Optimized Position。這回的最佳解答是一人一個名額,可理解為由於兄長應課稅入息下降,因此即使分配一個免稅名額予弟弟,他還沒有達到稅務寬減的 $2 上限;而弟弟接收一個名額後可享雙倍免稅額,而且只是從剛剛脫離最高稅階 17%




不過,筆者認為再多的解釋也是多餘的,只要記住每年重新計算並選擇三者最低的方案便可。有三名或者更多兄弟姊妹的、父母年齡在不同年齡層的(55-59 vs 60+),要考慮的組合便更多,但只是重複機械化的計算。


2. 有仔細計數的,不一定知道自己計錯

從上述例子可見,計漏了退稅、或是寬減上限的變化,結論可以截然不同,差之毫釐可以謬之千里。筆者早年便是犯了這低級錯誤,今年較早時還打算發文講如何慳稅,結果在準備例子時意外發現計錯數。原來寫 Blog 真的有金執,哈哈!



3. 發現計錯了,不一定知道可以改正,而且程序容易

萬一發現自己以前計錯了,或者懷疑自己從前計錯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從前交了一盤什麼數字給稅務局,那怎麼辦?

首先,為著自己的利益,筆者通常建議保存過往 7 年的稅務紀錄,包括填寫的報稅表副本、稅局來的評稅通知書、以及所有稅務寬減的證明如捐款紀錄、按揭利息支出等。萬一真的沒有保存,可以簡單向稅局提出書面請求:

本人 XXX、稅務編號 XXX、想要 XX/XX 年度至 XX/XX 年度的評稅通知書,請寄往本人之通訊地址

簽字並傳真或郵寄到稅局。注意兄弟姊妹們需分別向稅局提出要求。(稅務編號寫在所有稅局給你的信件,如果連稅務編號也忘了,請致電稅局查詢。)


評稅通知書上會詳細羅列閣下申報的入息、應課稅入息、以及稅款的評定及計算。讀者可以先將稅局的「答案」自行計算一次以驗證自己的 Excel 模型,之後便可以大量複製,計算所有兄弟姊妹在每年每個分配方法之下的稅額,找出稅款最低的一個方法囉!

一旦找到了撳錢的機會,便可以向稅局提出更改過往父母免稅額的分配。方法是從稅局網頁下載一張標準表格 IR6074A,填妥並讓每一名受影響的兄弟姊妹在表格上簽字,寄回稅局。同一張表格亦適用於子女免稅額、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以及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而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筆者在申請時更附上自己的計算,並懇請稅局若發現計算與筆者的不符,請先聯絡。

結果,在申請後約三個月,補繳稅款的一方收到了新的評稅通知,而退回稅款的一方則直接收到支票;所有款項與筆者之前的計算一模一樣($1 Rounding Error 就豪給他吧!)。



其實此等 Tax Optimization 是企業及有錢人正常不過會做的事情。四大會計師樓、大型企業均設有 Tax Advisory 的部門,稅務更是不少專業會計師夢寐以求加入的 Specialty;企業和有錢人願意花錢請人優化稅務安排,證明優化能從中獲利更多。記住「最佳化」不等同於逃稅;最佳化只是在合法的情況下運用專業知識盡量減低實際要繳付的稅款。上文中就父母免稅額分配的安排,算是最基本的 Tax Optimization 吧!反之,如果有人事實上並沒有與父母同住,卻報稱同住以享有額外免稅額,這便是逃稅、作出虛假陳述,是嚴重罪行,讀者切勿以身試法。



【福】工作 = 壓力? 創業 = 自由?

(副題:冰雪奇緣 - 生意搭檔分享愛的追夢之旅)

相信讀者們或是身邊的朋友都有一刻半刻掙扎過,「是不是該轉工了?」「是時候讓自己重新開始了嗎?」或是「打工只是為老闆完夢,我該創業追尋自己的夢想嗎?」

今日為大家分享的不是筆者。掌聲歡迎我的生意搭檔 Elaine (拍拍拍!):



第69集 #港故仔 #謝燕玲 
她是一位手工雪糕師傅,同時是茶室、餐廳及婚禮到會公司老闆。四年之前,她任職多間非牟利組織的活動項目經理,一年舉辦大量大型社區活動,高峰期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工作壓力大令身體及情緒都出現問題,她開始思想自己未來的人生是否仍要這樣過?每天營營役役過着忙碌的生活而忘記了當初想為社區付出的心?四年前,當她完成了一個大型社區項目後,便步入婚姻,放低當時的工作,由零開始,開設自己的手工雪糕工作室,與先生建立自己的雪糕車團隊及餐廳,為客人的婚禮特別訂做不同的雪糕口味及食物,讓親友簡簡單單透過食物感受那份愛。現在,每次排山倒海的雪糕訂單來到她不會感到有壓力,反而心裏希望透過雪糕分享愛的那團火燒得更旺。

不知道讀者們從 Elaine 的故事學到了甚麼?以下是筆者的領會:

  • 很多人將工作和壓力掛鉤,其實做自己喜歡的、有熱誠的工作,辛苦得來卻不會有外來的壓力。又或者說,壓力只會來自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讀者每天上班也得哭喪著臉,請在養家負擔能力範圍之內,計劃並開展第二人生。不是說人人都有 Elaine 的勇氣,完全從零開始去尋夢;如果你想明修棧道,相信 Tim Ferriss 的《The 4-Hour Work Week》(中譯:《一週工作4小時》)和百樂兄的《財務自由速成法》定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 不論上班或是創業,所求的,長遠來說應是一種生活態度;應是「福」「祿」「壽」並存的、能持續的長久的生活。Elaine 做老闆前高峰期每天工作超過 16 小時,工作壓力大得令她身體及情緒都出現問題;用身體健康和心靈富足去交換金錢,這種交易長期做不過,短期的話,也得有很高的性價比和確定的 Exit Plan。
  • 要記住金錢永遠只是工具,應讓錢為我們工作,而非讓自己為錢而工作。工作只為求財,是捨本逐末的作法。即使是創業,正如筆者上篇所說,如果單從求財出發,生意想法往往會太狹窄,也很多時未能配合客戶需要。
  • 反過來說,有人覺得工作像坐牢,希望藉炒老闆魷魚,自己做老闆以重獲自由;但事實是,做老闆的,往往自由更少。打工的,不喜歡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另謀高就;做老闆的,多大的難關也得咬實牙關捱過去。但往往,難關之中就是學得最多的時候。「The thing that doesn’t kill you only makes you stronger. 」
  • 幸福、快樂,其實是很簡單的事。一杯雪糕、一餐美食,其實背後,是人和人的交流、相處、分享。Elaine 選擇了「施比受更為有福」,為客人創造分享愛的客觀條件,在細節上用心一點、讓人客安心放心一點。「And You? 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不用買胭脂水粉的,從今天起,請每天也記住,愛家人、關心身邊的人多一點。

筆者想借這個網誌平台,謝謝 Elaine 對筆者的的信任,讓筆者參與其追夢、分享愛的偉業。如果讀者也認同 Elaine 的努力,不妨加個 Like,Forward 一下短片,讓更多朋友認識這段香港人的故事。

P.S. 如果各位 Bloggers 或讀者朋友需要優惠場地舉辦投資研習班或其他工作坊、戶內外美食到會、特色手工雪糕車到會,或者其他場地或 Catering 方面需求需要幫忙,隨時歡迎私訊聯繫。難得大家有緣在網誌結識,定當友誼價相待!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