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保險界退稅三寶 以及 Top-up Plan 墊底費的考慮

剛過去的4月1日是保險業界的大日子。「退稅三寶」即自願醫保、退稅延期年金,以及強積金自願性供款扣稅安排於同日推出,依稀記得政府已經很久沒有這樣關注保險業了。一時間,「要不要買醫療保障」、「要不要供年金」的問題,在筆者現實世界和 Blog 界朋友圈裏也此起彼落,討論熱鬧得很。



本文上半部簡單說明筆者對上述三項的立場:


  • 「自願醫保」是保障;保障型產品主要看有多有效「燙平」閣下的支出,以及要看是否已經有同等保障重複。
    • 就保障重複性方面,「自願醫保」的標準計劃其實是最低端(「低級低端」)的醫療保險產品,一般能享受較高稅務優惠(即收入足以讓邊際稅率達至 17%)之人士,大概公司團體醫療保險以能涵蓋此等保障(建議大家購買前先比較);除非閣下乃公務員或公營事業從業員而對現在或公營醫療體系沒有信心吧。
    • 購買私營醫療保險,筆者建議最低限度也需要達至「高級低端」即有「附加額外醫療保障(SMM)」的級數,因為在私家醫院洗費動輒十數萬,但「低級低端」醫療保險保障一般只有數萬元。假設閣下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醫療保險保障,這可以通過一張沒有墊底費的「高級低端」保險產品,或者在「低級低端」產品上加上所謂「Top-up Plan」去完成。關於 Top-up Plan,本文下半部將有較深入的討論。
    • 就支出「燙平」有效性而言,保險最有效是應對機率發生極少、但一旦發生財務負擔嚴重的事件,例如家庭經濟支柱的死亡風險。如果事件基本上會發生(如小朋友經常頭暈身㷫要看醫生、老人家動輒要出入醫院),醫療開支反正也要付的話,用保險代替醫療開支就沒多能「燙平」閣下的支出,建議省回給保險公司揩油水的機會。

  • 「延期年金」和「強積金」其實不是保險,是投資,投資就應該單看回報和風險(主要是資金流動性)的平衡。
    • 留意筆者在大半年前的文章,說明「年金」並非純投資產品,也有「長壽風險」保障成份,為什麼筆者今天反過來說年金不是保險是投資呢?如果讀者有心將保監局核准的「合資格延期年金產品」(QDAP)(link) 仔細瀏覽一遍,不難發現這批所批准能扣稅的所謂「年金產品」,年金派發期只限10至20年。這跟上年討論的公共年金派發至終身相差甚遠,因為基本上以年金持有人的平均餘命(參考上篇最後兩段)計算,他們絕大多數能活過整個年金派發期,這就跟一般派息產品沒有分別了,反而最重要的長壽風險保障卻未能提供。所以筆者會以「投資產品」的定位分析可扣稅延期年金。
    • 就「回報」方面,訖今為止所提供的可扣稅年金產品,最高全期保證回報不過 3% 多一點。這口價對保險公司而言已經差不多是虧本生意,但對財金 Blog 界讀者應該有更好的選擇。留意就筆者認知,年金產品不能抵押銀行,因為新修訂的稅務條例規定,保單持有人必須要是申請扣稅的納稅人或其配偶。至於強迫金回報,你懂的⋯⋯ 借強迫金平台用沸騰指數系統進出「恆生指數基金」倒不失為一個選擇。
    • 反而筆者更着眼的,是「資金流動性」的考慮。強迫金只可以在65歲後提取,反之延期年金有兩大優勢: 除了最早50歲可獲年金派發外,根據保監局指引,退保取回現金價值並不視為保費返還(即不用補回稅務寬免)。留意退保隨時都可以,並不需要等到 50 歲,意味著高年金價值的退稅年金產品是「資金回籠期」最快的可扣稅產品。


在此起彼落的保險討論聲中,另一個實用而值得分享的討論,反而跟退稅三寶無關,而是關於醫療保險 Top-up Plan 的墊底費該如何選擇的討論。筆者長週末前參與了止凡飯局,其中也有類似的討論,讀者不妨參考止凡兄的會議記錄 :P )

朋友是高薪一族,公司也提供較全面的「高級低端」醫療保障 —— 團體醫療提供高達 $18萬的 SMM,所以在討論初期已 Rule Out 自願醫保的需要。

朋友知道如果希望再進一步完善其醫療保障,可以買一張高墊底費(deductible)的 Top-up Plan;首幾萬元交予公司團體醫保負責,萬一真的爆大獲,公司醫保未能賠償的部分則能交予此第二索償保單「包底」。朋友的問題是,這張第二保單的墊底費該買多大?

這又回歸到筆者對保障型保險的兩大考慮:「燙平效率」和「保障重複性」。墊底費太低,意味公司團體醫療和第二保險的重複性太大,第二保險的某部份保費支出着實浪費(低墊底費的保單當然保費較貴);墊底費太高,則未能有效填滿兩份保險之間的「罅隙」,即第一保單已爆但未 Trigger 第二保單賠償,中間的醫療費用縫隙需要自付,未能有效燙平支出。

就讓筆者做一些簡單的計算,呈現兩者該如何平衡。

朋友公司團體醫保的 SMM 是 $18萬,但有 $500 墊底費,以及 20% 共同支付額。現假設朋友患病,保障範圍內的實際醫療開支為 $10萬,而在保單基礎保障未能取分毫。在這情況下,這張第一保單的賠償為:

  • 首 $500 自負
  • 餘額 $99,500 賠償 80% 即 $79,600,其餘 $19,900 自負
  • 自行負責的醫療開支為 $19,900 + $500 = $20,400
  • 自負比率為 (19,900+500)/100,000 = 20.4%



假設朋友另買了一張 $80,000 墊底費、沒有共同支付(即全數賠償)的 Top-up Plan 作為第二保單,在第一保單賠償完成後,朋友將可從第二保單處得到:

       $100,000 - (墊底費 / 第一保險賠償) 之較高者
    = $100,000 - ($80,000 / $79,600) 之較高者
    = $20,000

之賠償,自行負責的醫療費用縮減至 $400 或原開支的 0.4%!在這個情況中,朋友實際的醫療開支差不多全數由保險公司負責,即朋友成功地將突發的 $10萬開支差不多完全「燙平」,成為有數得計的兩張保單的保費。


倘若朋友買的第二保單墊底費為 $5萬,朋友在這例子中就可以得到全數賠償,但留意兩份醫保當中有 $29,600 的保障額是重複浪費了。而如果朋友買的第二保單墊底費為 $10萬,朋友將不會從第二保單得到任何賠償,意味朋友仍須自負超過 20% 的醫療開支,「燙平」的效果成疑。

當然,上面只考慮了一個實際醫療開支為 $10萬的例子,在買醫療保險之前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下次的索償金額是多少,於是我們必須考慮不同的醫療開支,在不同的第二保單墊底費下,重複浪費與自負餘額的情況。

讀者可試着重複上面的計算,將 $1萬 / $2萬 / ⋯ / $25萬 醫療開支可獲得的賠償、重複浪費的保障比率,以及自負比率製作成圖,以比對不同第二保單墊底費的效果。(本來打算成圖再出 Blog 文,請原諒筆者最近餵奶煲代茶洗奶樽超級忙⋯⋯)至於讀者實際上需要購買多大墊底費,就要看讀者對上面那一幅圖比較合眼緣(亦即讀者的風險承受程度),對比保費的關係了。

當然以上分析純粹從數字討論,假設了所有醫療支出均在保障範圍內。醫療保險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其索償程序、疾病和醫療程序如何符合保單條款規定。所以大家購買醫療保險,除了要懂得計數,還需要細閱魔鬼細節,以及最好找一個真正信得過的保險代理及保險商。

【壽】自律神經與陰陽平衡 以西洋醫學理論養陰扶陽

2019 年的第一篇文章,先跟各位讀者報個喜也道個歉:筆者的孩子在今年較早前出世了(一月大 B 贏在起跑線?笑),而漫長的無眠夜亦隨即展開,新文章的話恐怕要讓各位讀者更久候了。


無眠夜對男人來說,最傷身體的「陰氣」。陰氣受傷,會讓消化不良、血壓上升,久而久之身體抵抗力會變差;而陰虛則陽亢,也就是虛熱,也會讓人心情煩躁、情緒容易波動。此時如果我們用藥不當,以為是熱氣多喝涼茶,反則讓陰虛更虛,而陰陽平衡一旦打破了,身體更難恢復過來。

讀者可能已經滿肚疑問,為什麼筆者忽然說起中醫理論上來了?雖然筆者前年的確是說過有興趣鑽研中醫學,不過以上筆者所引用的卻不是中醫學說,而是西醫近二、三十年來很專注研究的一門神經醫學 —— 自律神經平衡學說。

這一切又要回到筆者喜歡的醫學節目《恐怖醫學》說起。話說筆者不下一次在節目中見到日本的醫學人員會用一部名叫「自律神經儀」的儀器,量度受訪者的自律神經活躍程度,從而判斷受訪者的健康水平。筆者對這個儀器非常有興趣,因為似乎是一個科學的方法測量「亞健康」,讓自己可以在疾病來襲之前及早預防應對,於是便嘗試在網上搜尋,而網上的資訊讓筆者眼界大開⋯

一提起我們身體的神經活動,我們自不然想起腦部的思考活動和對身體四肢、面部表情等等的控制。但縱使我們作為萬物之靈,可以透過思想和自由意志掌管世界,但其實我們能控制的神經活動只及身體所有神經活動的一、兩成,其餘八、九成其實是處於「自動導航模式」—— 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自律神經」。身體自我控制的神經活動,控制整部「身體機器」的運作:

  • 眼部的瞳孔是擴張還是收縮、控制晶狀體的肌肉是放鬆(看遠物)還是收縮(看近物)
  • 汗腺分泌汗液的多少和位置
  • 心臟肌肉的收縮速度和力量
  • 氣管收縮還是擴張
  • 腸道的蠕動和張力
  • 肝臟是釋出葡萄糖還是處理肝醣合成
  • 膀胱催尿肌和三角肌(放尿)的互動
  • 血液的凝固作用、代謝活動
  • 男性性高潮的勃起與射精
  • ⋯⋯


簡單來講,就是控制你身體內在健康的一切。

可以想像,如果這個「自動導航系統」有什麼失靈,我們的健康必定堪虞!系統失靈,學名叫做「自律神經失調」。原來自律神經是一對存在的,分別名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留意「副交感神經」雖然名為「副」,但絕不代表其地位在交感神經之下,兩組神經是平起平坐的。在正常的身體內,兩組神經交替運作,互有工作和休息的時間,就像早更和夜更大廈管理員一樣,互相輪更工作,有系統地維持大廈運作和保安。系統失靈,意味著這個平衡給打破了 —— 通常一開始是其中一方長期亢奮抑壓了另一方的活動,導致身體機能長期偏向一個極端;久而久之被抑壓的一方活性下降,而強勢的一方也出現勞損而活動下降,情形就像是日更管理員工作過度積勞成疾,而夜間管理員長期工作不足已經失去工作能力。當整個自律神經的活動減少,就代表我們身體衰老了(自律神經的活動水平,正正是我們「生物年齡」Biological Age 的一個重要鑒定指標)。

留意一開始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身體機能長期偏向一個極點,已經足以令身體出現毛病。試想像如果我們汗腺被長期抑制但掌心冒汗、內臟血管長期處於收縮狀態、氣管長期收窄⋯⋯此乃典型交感神經活躍的表現,其實看起來更像是很多香港人的都市病。 至於另一個極端,則是由副交感神經控制的身體免疫反應過於旺盛,使得正常的物質也被身體視為入侵者,導致過敏體質、濕疹、鼻敏感、食物敏感⋯

以上所講的,都是西洋醫學近二三十年的重點研究項目,但殊不知道我們中華文化一早就知道這個大道理,先秦時期《黃帝內經》早已另一詞彙冠之 —— 「陰陽失調」。而「交感神經」正正就是「陽氣」、「副交感神經」就是「陰氣」,一句「陰衰陽亢」、或是「陰盛陽衰」,就足以概括以上整段文字的內容,以及筆者晚晚無眠夜的情況,教筆者如何不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筆者自知體質當屬陰虛,即「副交感神經低下」。從中醫的角度當然可用藥材入手,筆者前年文章也有交代過找中醫師調理身體。筆者更好奇的,是能否用西醫的角度調理陰虛的體質,甚至單從生活習慣入手,減少不必要的用藥,畢竟「是藥三分毒」也。

經過另一輪網上資料蒐集,筆者現在嘗試培養三個新的習慣,希望收「養陰扶陽」之效:


  1. 進食奧米加-3 (Omega-3)。西醫研究指出,Omega-3 是維持副交感神經活性的重要原料,而 Omega-6 則有利交感神經的傳遞。如果要保持陰陽平衡,我們應當進食同比例的 Omega-3 和 6;但是一般都市人都是進食 Omega-6 有餘而 Omega-3 不足。這是由於一般的食油(如花生油、粟米油)都含較高的 Omega-6 比例,同樣我們飼養禽畜的飼料(用粟米而不用草飼)也傾向多含 Omega-6。

    深海魚一般含有豐富的 Omega-3(在孕婦補充劑和奶粉廣告經常提起的 DHA 和 EPA 就是 Omega-3 的一種),而植物脂肪方面可考慮紫蘇油(Perilla Oil),當中蘊含的 ALA 能被我們身體轉化為 DHA。在香港很難找到這種食油,筆者現在嘗試在 iHerb 訂購補充劑食用。
  2. 腹式呼吸。呼吸是極少數能直接激活自律神經而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的活動。短而速的呼吸一般來說是跟「交感神經」聯繫,而深且長的腹式呼吸一般認為是與「副交感神經」有所關聯。一說橫隔膜附近分布很多副交感神經,腹式呼吸會運動到橫隔膜,藉此刺激副交感神經。這就是我們緊張時、失眠時可以借助深呼吸讓身體平靜下來的道理。
  3. 聆聽輕音樂。讀者有想過為什麼「藥」字是從「樂」嗎?一說是「音樂」本身就是藥的一種,讀者也應該有聽說過聆聽輕音樂可以減壓寧神吧!根據網路文章,一般的輕音樂能讓我們平靜下來,而有些醫學共振音樂(Google 關鍵字: Peter Hübner),則更宣稱比藥物治療更有效減壓四至八倍,據稱原因是這些音樂的頻率能調適自律神經的活動。筆者還沒有嘗試醫學共振音樂的打算,但已在日常冥想中加入腹式呼吸和輕音樂的元素。


最後當然要帶返個頭盔:筆者絕非中醫或西醫專業醫學人員,上述所講純粹是讀過網上資源後,以自己的文字將理解到的重新整理而已。如果讀者身體不適,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意見。

在此也跟廣大讀者拜個早年,祝各位在豬年身體健康、心靈富足、財務自由、家庭幸福美滿!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