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恆指還沒有破海嘯後大阻力位

最近恆指看似勢如破竹,本週更曾收市收復 27,000點,大眾更譽為直迫 2015 年大時代之輝煌。

然而只要加一道線,就會發覺其實市場還有顧忌。




筆者奉行價值派,這些技術分析算是旁門左道吧。不過實際操作時參考一下市場的短期情緒,筆者覺得還是可以的。

在這久攻不下的城門前要追貨還是不追,就由讀者自行定奪了。

(28/7/2017 恆指收報 26,979 點;筆者自創 恆指沸騰指數 60.9 點。)

【全】(懷疑)TFCC 受傷雜感

(左手受傷惡化關係,本文是以右手單手打成的,恐怕日後一段長時間還會影響出文,請見諒。)


三角纖維軟骨組織 TFCC(圖片來源:ePainAssist.com)

筆者今年五月在一個聯誼活動,玩冰壺弄傷左手手腕。至今不但沒有復原,手痛和麻痺的症狀還像有惡化的跡象,毅然不再全權信任一直看開的骨科醫生,開展了掌控自己人生之旅。

星期日在網上瀏覽,找到了關於 TFCC 受傷甚至斷裂的描述,跟筆者的症狀很脗合。於是現在治療的方向,就是利用磁力共振(MRI)確認是否 TFCC 受傷以及傷勢如何,再找適當的治療方法。

也因為這次受傷,人生多了些閱歷和體驗,也容許筆者在這裡分享一下,儘管不一定跟福祿壽有關:

  1. TFCC 是手腕中連接前臂和手腕的軟骨組織,全名是「三角纖維軟骨組織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參考:http://protherapy.pixnet.net/blog/post/37514793-手腕部三角纖維軟骨%28tfcc%29損傷-)與其講其作用,不如講筆者現在沒有了健康的 TFCC 有多慘吧!生活中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了 TFCC 其實都基本上做不了。例如筆者現在不能扭毛巾、開瓶蓋只能單用右手,因為左手根本發不了力;打字會發麻和手掌筋有拉扯的感覺,更害怕會進一步弄傷脆弱的手腕。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 TFCC 是人類進化過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有了 TFCC 我們才有了靈巧的手腕,人類才在工具的製作和使用上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這麼一說,現在筆者豈不是降格成一般動物了?笑)
  2. 筆者做文職工作,從前 TFCC 受傷絕對上不了班,因為我是按不了 Ctrl+Alt+Del 去為電腦解鎖!記得 Bill Gates 曾講過,選取這個按鍵組合就是故意要找一個兩隻手一起才能完成的動作,防止一隻手能完成,降低 亂按的風險。但自從 Windows 推出了 Sticky Keys 這個 Ease of Access Option 之後,筆者再沒有藉口不上班⋯⋯
  3. 其實醫生還真不容易做,筆者看開的骨科專科醫生沒有叫筆者去照這照那,只要求我塗搽消炎藥膏和定期做物理治療;倘若換成是另一個醫生,第一日就著筆者花一大筆錢照 X光照 MRI,而如果花了幾千元仍然找不出病因,你猜哪一個才是庸醫?所以筆者不滿看開的專科醫生,不是因為斷錯症,而是他沒有建議筆者用護腕去保護左手,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
  4. 互聯網徹底改變了醫生和病人關係。從前的人看醫生,是把醫生視為答案的來源;現在的人看醫生,多半自己會先上網查閱考究,每人都可以因着自己的病徵做 educated guess,醫生的作用只是確認自己的想法、或是提供第二意見而已。至少筆者現在還未確診是 TFCC 受傷,但心裏幾乎已經肯定。被互聯網所顛覆的專業,又何止醫護行業?讀者又如何準備被顛覆?
  5. 左手受傷的關係,連為右手剪指甲也有困難,卻反而締造了太太為筆者剪指甲的感動時刻。凡事總有兩面,只在乎你怎麼看。
  6. 大家試過在辦公室一整天只用一隻手打字嗎?10分鐘打得完的電郵要用30分鐘完成,而且打字的手承受了雙倍工作量,感覺一定不好受吧!筆者的痛症強迫筆者將生活慢下來,但不一定代表工作效率下降。平常的你有沒有想過,花10分鐘打這個電郵是否必須?要談的公事, 5分鐘講個電話就搞定了,何須花10分鐘打字再等對方回覆?筆者的痛症,正正強迫筆者細思慢想平常太忙而沒有細想的工作細節。「Busy is a form of laziness - lazy to think wha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7. 歲月不饒人,年紀老邁得一定比想像中快,筆者30出頭,身體復原能力已經不能跟幾年前同日而語。不難想像將來的日子,病痛只會越來越多,請各讀者務必將身體健康經常放在首位,並且愛得及時。
  8. 年初筆者的三大目標之一,是高爾夫差點進步至 36 以下。現在如果年底能打一場就好⋯ 年紀大了,還要學會放棄和跟現實妥協。
  9. 親歷過程,完全能夠體會人們是如何「捨得」花費在更快更好的醫療服務上。昨天筆者看門診,目的就是取得照 MRI 的轉介信。門診醫生說有相熟醫院可以提供 6 折優惠,筆者基於求確診心切,豪情壯語的說:「不用了,給我最快的私家醫院就好。」坦白說,要不是筆者公司提供醫療保險,筆者哪來的膽子說出這句對白?醫療開支是退休人士最大的敵人,在財務自由路上緊記準備充足的保障。
  10. 照 MRI 也是一個有趣的體驗。筆者最初以為手部這麼小,磁力共振好像 X 光一樣照一下就好。殊不知要躺著送進大家電視會見到的那一部中間開孔的醫學儀器,左手用一個特製的箱固定,整個過程歷時 30 分鐘,而筆者要一動也不動!筆者就這樣望著距離只有大概一隻手位的開孔頂部半小時之久,難怪程序前的問卷第一題就是確認筆者沒有幽閉恐懼症。
  11. MRI 會產生強大的磁場,所以所有金屬物品一律禁止進入房間。除了問卷會確定筆者沒有帶心臟起搏器、從前沒有做過手術、不是從事金屬金飾行業外,進入房間前還需要通過金屬探測器檢查。記得幾年前聽說過有位機電署的技工不知道這個規則,儀器維修完成之後,儀器一開著就連人帶袋中的手機被機器吸了去⋯⋯
  12. MRI 期間機器會發出像是打樁的嘈雜聲音,音調和長短不一,應該是利用不同種類和強度的磁場,去為筆者的手腕做掃描吧。私家醫院的服務還真周到,期間筆者帶著 noise cancelling 的耳罩,聽著悠閒音樂,不正是一個很好的冥想機會嗎?



【壽】手機長開夜光模式 減低黃斑病變風險

閱讀本文之前,建議打開手機的夜光(Night Shift)功能。Call for Action 是本文的重點。

iPhone 用家可用手指從屏幕底部向上掃,並按「Night Shift」。Android 用家則需要 App 幫助,請看內文介紹。 



黃斑是我們眼球視網膜的中央位置,一旦發生病變,輕則視力模糊變形,嚴重可致永久失明。(參考:http://www.cuhk.edu.hk/medint/ovs/pc010522_pdt/fs_1_macular%20problem_c.htm

而讀者通過電腦手機看這篇文章時,閣下的黃斑正被手機電腦破壞當中!先別急著放下手機,因為文中正要介紹簡單保護黃斑的方法。

較常見的黃斑病變,屬於「脈絡膜血管增生」一類。 脈絡膜血管就是眼球供應視網膜養分的血管系統。沒有它們,閣下的視網膜會壞死;但一旦血管增生,脆弱的增生微絲血管容易因外力而爆破;血液滲透在視網膜細胞尤其是黃斑的細胞,相關的位置就頓時失明。

那為什麼脈絡膜血管會增生呢?當中一大原因,就是電腦手機發出的藍光!

藍光是可見光中破壞性最強的一個波段,當藍光進入眼球,會在視網膜刺激活性氧的產生,這些活性氧會破壞視網膜細胞。我們的身體經歷百萬年的進化,當然也產生了自我防衛機制,那就是黃斑。

黃斑的確是黃色的,黃色來自黃斑色素;黃色的原因正正是因為它吸收了藍光,反射出其他顏色的光。黃斑就像是眼睛自己的太陽眼鏡,為了保護視網膜,吸收並處理這些藍光;而在處理過程中,會產生脈絡膜小疣 - 這就是血管增生的原因

一般來說眼球能有效處理並排泄這些廢物(例如通過眼垢),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排泄能力會下降,導致脈絡膜小疣廢物積聚,引發炎症。對,脈絡膜血管增生就是在眼球內發炎的身體免疫反應;身體還以為自己在做好事。

先來一個簡單的總結:
藍光 -> 視網膜活性氧 -> 破壞視網膜細胞 / 黃斑吸收 -> 脈絡膜小疣 -> 小疣積聚 -> 發炎 -> 血管增生 -> 爆破 -> 眼盲

所以要減低黃斑病變的風險,方法顯然易見,就是減少藍光進入眼球

從前人們吸收藍光的主要來源是晴朗的天空,所以掛太陽眼鏡除了阻擋紫外光之外,還為了阻擋藍光。現在藍光的主要來源卻是電腦和手機屏幕。除了付費購買專門阻擋藍光的電腦屏障、手機屏幕保護貼外,當下可做的方法就是打開夜光模式(Night Shift Mode),而且是讓手機長開這個模式,做到 Set it and forget it

如果閣下是用 iPhone 的話,方法是到 SettingsApp -> Display & Brightness -> Night Shift」,打開「Scheduled」並輸入打開模式的時間。要做到長開的效果,筆者將 From 設為 3:00amTo 設為 2:59am。如果讀者是夜貓,請自行調整,但原理不變。

Android 的用家可參考以下網頁:


除了盡量降低藍光的吸收,也別忘記支援黃斑,補充黃斑色素。方法是多進食綠黃色蔬菜,補充類胡蘿蔔素這就是胡蘿蔔保眼的原因。製作料理時建議可用一點點油,類胡蘿蔔素是油溶性的,用油有助吸收。

【福】凡事也有兩面


延綿的大雨雖然讓人感到失望和沮喪,然而大雨過後的清晰卻總是讓人欣喜。

同樣,我們總會有傷心絕望的時候,但走過難關以後,心境自然更加澄明開朗。


What doesn't kill you only makes you stronger.

【祿】買CoCo債如同做「16號愛人」

昨日讀到一段有關 Basel III 的比喻,將銀行比喻為花花公子,貼切非常,以下與讀者一同分享。

筆者認為作者言下之意,就是買 CoCo 債雖然目前可以享受較高的票息,但畢竟是做花花公子的「16號愛人」,銀行一但蒙受損失,CoCo 債受償的順序往往只能「位置再下沉」。

「看見未來,雙腳已在震;因我說過愛是無憾,才會受教訓。」請在接受花花公子口甜舌蜜送禮之前,認清這段關係最終的下場。

林睿奇著 《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 第137頁


【祿】銀行唔易做


最近筆者在為旗下物業搞轉按。每兩年一過罰息期,又是從銀行處提取雙糧的時刻。

筆者所說的雙糧,不是指受惠物業升值的「加按」;就算物業期間沒有升值,每次將按揭從舊銀行轉到新銀行,新銀行為業務推廣都會送上現金回贈。一般是按揭金額的 1%;懂得遊戲規則的最高還可以得到 >1.8%。而從舊銀行離開,一般罰息期為兩年,即兩年內離開需要支付罰款(一般為按揭金額 1-3% 不等),兩年期滿就沒有分手費(敘做 30年按揭,不用地久天長的,兩年就可以掟煲)。

$300萬按揭為例,筆者每兩年收取約 1.6% 回贈,扣除按揭契律師費約 $5,000每兩年淨袋 $43,000 riskless profit,已經優於很多打工仔的年尾花紅。所以在香港,真的不只「收租好過打劫」,每兩年銀行又送你「租金雙糧」,有資產與無資產的差別真的愈來愈大,「堅離地數」(堅尼系數)只有更離地

再仔細一點去看這盤數:
  • 300萬,現行息率(2%)下每月供款 $11,000,其中每月利息 $5,000
  • 銀行會送一個 Mortgage Linked 戶口可放 $150萬現金,從中收回一半利息即 $2,500
  • 即兩年罰息期內實際供息 $2,500 x24 = $60,000
  • 但銀行回贈 1.6% 已經是 $48,000
  • 即筆者借 $300萬,每個月的借貸成本才不過是 $12,000 / 24 = $500一個月。年利率為 0.2%



計到這裡,想起陳總還要提高銀行敘造按揭成本,只好慨嘆一句銀行唔易做!

【祿】閣下的退休 Number?

未知讀者的退休綢繆,心目中盤算著的 Number 是甚麼?今天《經濟日報》報章的文章,也是不錯的參考。

筆者 Comments:

  • 「舒適」退休每月 $30,000、「豐盛」退休每月 $45,000-50,000,匯豐計算的這兩個 Level 的數字與筆者心中盤算不謀而合。應該說,為退休目標定下「基本」和「進階」關卡的想法,也是與筆者的退休打算一致。By Components 的細節不必苟同。
  • 4% 投資回報同樣是筆者心中盤算的 Target Return for Cashflows,這以一般公用股 / REITs 的收益率、優質企債收益率不難達成。但這樣的投資組合問題在於下一點。
  • 整篇文章的敗筆是沒有考慮通脹。筆者職業關係,從小便被灌輸「香港三十年平均年通脹率 6%」的概念。相信讀者不難感受百物騰貴 — 10年前筆者公司 OT Dinner Allowance $80 是要絞盡腦汁要才能花得光的(大老闆見到我們成功 Claim 盡還會說一句「Well Done」:D ),但近幾年有一段日子 Allowance 提升至 $100 卻連一碗拉麵也吃不到,最後要提升至 $150 才能平息民怨。大家也不要被數字所蒙蔽:Allowance 幾乎是 10年翻一倍,但數學上,複合增長率才 7%!
  • $48,000 一個月,按保守的 3%* 的通脹率,只消 16年就會跌至現在 $30,000 的購買力水平。換句話說,若不好好設想抗通脹方案,假設鄧先生和太太還有 30年可活,「豐盛」退休過了一半就打回原形變成「舒適」退休,到臨終時只剩下 $19,000 購買力的「續命」退休!
  • 案例中鄧先生選擇盡沽三個收租物業,可能筆者比較保守,但若我是他可能會選擇只沽出一至兩個。雖然同意現在物業的回報比起很多金融資產還要低,但月收益能與通脹掛鉤的投資項目不多,現有樓房的話,繼續持有樓房其實仍是好選擇;而且重稅仍在,他朝鄧先生發覺做錯決定的話,回歸樓市的成本太大。感覺上盡沽物業有點賭市的意味。
  • 套現得到的現金,筆者建議放在 REITs,算是為投資組合抗通脹提供一點動能。相信此舉讓退休人士更樂於去領展商場消費 :D
  • 除非鄧先生的醫療保險很完善,否則 $20-30 萬醫療應急現金恐怕不足夠。另,應急錢建議為一年開銷。
  • 最後,40歲後才為退休做準備顯然太遲。筆者 27歲開始已驚覺太遲。

* 只考慮最近10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平均複合增長率


來源:《經濟日報》 2017/07/08


中產沽3物業 兵分3路綢繆
《經濟日報》 2017/07/08
原文連結:http://paper.hket.com/article/1853099/中產沽3物業%20兵分3路綢繆?

61歲鄧先生近日乘樓市高位盡沽手上3個物業,現手持過千萬元退休儲備,準備最遲4年後退休,料退休後夫妻每月開支4萬至5萬元。

他教路年輕人要及早籌謀退休,並在3方面作出準備。

富裕退休生活 月花4.8萬

滙豐按今年第二季物價推算退休生活開支,一對居於私人物業並已還清按揭的夫婦,倘欲擁舒適的生活,每月退休預算開支接近3萬元;若要享富裕退休生活,二人每月預算開支則逾4.8萬元;只享基本生活的公屋夫婦則每月的退休支出預算亦要9,000多元(見表)。

鄧先生早已決定65歲或之前退休,估計與太太二人的退休預算開支,每月約4萬至5萬元,即每年約花48萬元。他說,若按4%的投資回報率計算,在不包含強積金及其他人壽儲蓄保險等的資產,兩人需準備1,200萬至1,300萬元的退休儲備;另要預留一筆20萬至30萬元的醫療應急現金。

他教路,在計劃退休後的生活模式時,需要考慮3方面,包括將來需要的生活費、居所,以及醫療開支。他不諱言支持以買樓作為退休準備,假設30歲時投資非自住物業,至60歲時該物業應已升值,屆時可視乎個人投資組合決定繼續投資或轉售有關物業。

籲40歲起 為退休作儲備

鄧先生以個人情況說明,指由於近期樓市表現好,他將3個原用作放租的中小型物業售出,將有關收入轉為投資股票或收息基金,留下一個已還清按揭的物業自住,由於要負擔管理費、差餉、稅務等,物業回報率實不高。

他提醒,投身社會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對退休生活宜先有長遠目標,踏入40歲後,陸續為退休儲備展開實際行動,作好準備。

【祿】中產的收入 基層的消費 富豪的享受


香港中產生活要幾錢,不時成為中產階層茶餘飯後的話題。最近網路上又流傳一篇文章,仔細分析「想過中產生活」的開支,結論是每月 $53,000 ,連同入息稅每月收入需要超 $60,000

這些文章的背後,或多或少想道出在香港當中產階層不容易,尤其是比對香港人工收入達 $60,000 以上的,應該不超過 7%。(當然,在香港資產主義社會,還用人工收入衡量富貴程度的話,比對者顯然還沒有了解遊戲規則。)

筆者不評論 $53,000 是高估還是低估,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些中產是一家之主上有高堂下有妻兒全家等開飯,有些中產孑然一身只需要「顧掂自己」。不過筆者覺得既然文章放在「理財」版,好的作者應該啟發讀者思考這些開支背後的理財思維。「閣下真的要過這種生活?」「決定了要過這種生活,又是否一定需要 每個月 $53,000?」

單是後面的問題,已經可以是有趣又實在的挑戰。就讓筆者跟網路文章的作者來一場 PK 賽,記住目的不在評論誰勝誰負,而是從中分清楚甚麼是「想要」甚麼是「應要」,甚麼雖然是「想要」但有更好性價比的選擇,從而訓練自己的財商。

  • 住屋方面,該文作者說需要 $19,000 才可以住私樓有私人空間,事實上一個新界兩房上車新盤租金/供樓每月大概才 $12,000,會所泳池一應俱全。這還沒計算供樓的話利息還可以申請扣稅、歸還本金的部分其實是自己的儲蓄。
  • 筆者也有養車,不過其實上下班駕駛還比乘公交辛苦(而且筆者是用通勤時間寫網誌,我改駕駛的話就沒有這篇文章了 :p),所以假日才駕車。兩口子代步不需要豪華房車,日本二手車,牌費燕梳平均每個月 $500,年檢維修平均每個月 $500,泊車新界爛地每月才 $1,000,出外車場最多 $500,油錢 $500。養車成本每月才 $3,000,另加公交 $1,500,即共 $4,500。作者說要 $11,000
  • 置裝費方面,網路作者說的 $2,500一個月,應該夠筆者置裝一年。G2000 大減價買件恤衫才不到 $200,就算每個月一件新衫都很有「新鮮感」。可能筆者不是在中環金融區上班不需要很多錢置裝,但其實很多金融及其他大型機構都鼓勵員工 dress down,筆者的工作地點更實行 5-day jeans。老實說,一兩條 Uniqlo 牛仔褲加幾件淘寶來的正貨高爾夫 Polo Shirt,一年花你多少錢?另外,雖說人靠衣裝,但自己是否「見得吓人」關鍵還是自己的修養品質,言談舉止。如果要靠衣裝去令自己受歡迎受賞識,這家公司這些朋友應該敬而遠之。
  • 「中產最緊要係識食」,這點筆者同意,不過「識食」指的是「食得健康」,而「食得健康」不一定要很多錢。像筆者推薦《恐怖醫學》中的食譜,煮 3人份量成本還不到 $100。「點可以餐餐茶餐廳、大排檔」?只好說,筆者任職跨國金融集團,我們的亞洲區 CEO,午餐都是在茶餐廳解決,他還經常津津樂道告訴同事們他有多喜歡茶餐廳的價廉物美。著地一點,筆者也會出街食大餐,不過通常只在應酬時後。筆者每個月的伙食連交際費大概 $8,500,跟網路作者的 $12,000 還有一點距離。
  • 作者說旅行每個月平均 $4,000,這也是筆者的平均開支水平。
  • 高檔嗜好,作為中產筆者當然也有。筆者鍾情高爾夫,但玩高爾夫不一定需要很富貴,詳細定當另文說明。筆者高爾夫花費平均每個月$1,000,但不包括海外打球因為已包括在旅行開支內。
  • 水電煤雜費每個月$1,500合理。


然而某些開支,網路作者還沒有計算進去。

  • 筆者認為中產的生活不在乎包裝,而在乎「自由」,故此把不需要用自己 Man-Hour 的工作外判,以換取時間和心神,專注於家人幸福和繼續追尋財務自由。例如家裏會請鐘點打掃,汽車會請工友拭抹。共計約$2,000/月。
  • 筆者也認為中產不應只體現於享樂,還需要裝備財務知識,讓中產的生活能有足夠現金流延續下去;吸收知識也能提升一個人的氣質。筆者不時都會參加財務課程,和閱讀財務書籍。好的課程不一定很貴,應該是說通常愈便宜的課程導師素質愈高。很興幸筆者今年初參加了兩位網路股票大師 市場先生 巴黎 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學費已經從跟隨他們的投資方法從股票市場賺回來了。投放在學習和裝備自己的花費大概 $500/月。

總結一下,筆者每月花費 $34,200,比作者的要低超過三分一,卻能除了金玉其外以上,把家庭工作外判,讓自己更專注自己的專長、興趣,以及不斷裝備自己。

看到這裡,不知道讀者覺得作者和筆者,誰的生活更像一個真中產?讀者又想過哪一種生活?

筆者的收支策略,用 15 個字概括,就是「中產的收入、基層的消費、富豪的享受」。要知道,喜樂全在主觀的心;要記住,買幸福並不需要很多錢。

【祿】決志!踏上追尋財務自由的不歸路

財務自由的真諦,不在乎你家後院有沒有搖錢樹;
而是你在栽種搖錢樹時學到了甚麼,有了搖錢樹後你又會追尋甚麼。

身邊再有一位朋友在 Facebook 公開決志追尋財務自由,真替他高興,也為這世界高興,因為這世界上又多一位打工奴隸,在心靈上獲得解脫。

很多人會誤以為追求「財務自由」是想「唔駛再撈」,讓別人用租金、股息供養自己,自己就可以去躲懶,不事生產,成為社會的蛀米大蟲。

筆者雖然距離財務自由甚遠,但打從 4年前決志信奉別人以為的「拜金主義」,筆者深信事實上是剛好相反:

  • 常言道「創業難,守業更難」,達成財務自由充其量只能算是「創業」,財自後更需要學習財務和其他商業知識,守住財富,讓資本繼續茁壯,讓現金流源源不絕。

  • 理想的追尋,需要的是時間、資金、知識、人脈 執行力追尋財務自由的過程,得到的不只是資金,還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掌握財金生意的知識,鍛鍊決策和執行技巧。然而,財務自由後,你才真正完全的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填上理想方程式的最後一項,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

且看 80後中追尋財務自由的典範 Starman在他而言財務自由只是中途站、一個狀態,而絕不是終極的人生目標。筆者十分認同 Starman 這個觀點,人如果視財務自由為終點,那麼被動收入在數字上達到了,人生還有甚麼意義呢?

財務自由的真諦是「自由」而不是「財務」。我們追求的,其實是追尋夢想、心靈解脫的自由,財務其實是束縛這些理想的羈絆。所以與其說我們追求財務自由,倒不如說我們追求的是固有的理想,而只不過是認清了,「擺脫財務羈絆」是追夢的一個中轉站而已


站在追尋財務自由不歸路跑道的朋友們,共勉之!

【壽】身體健康之道

目前已知能夠幫助促進並維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 注意飲食、專心飲食、喝暖水
  • 促進腸道健康,因腸道惡菌乃百病之源
  • 注意口腔健康,施行油拔法,慎防病從口入
  • 少糖、少碳水化合物,盡量不餵食癌細胞
  • 堅持適量運動、每日拉筋;「成功者都是先運動再工作」
  • 注意日常生活會讓體質變差的習慣,如不當的坐姿、長期暴露在冷氣間,並努力摒棄

【全】2017年6月份小結

身體健康方面,Apple Watch Activity Ring 取得了第一次 Perfect Month!不過體重反而增加了…今年已過了一半但減重目標只達到了 15%,看來要多注意飲食。




手腕還沒有康復過來,高爾夫練習計畫繼續擱置… 似乎今年達標無望,只寄望不用放棄 8月之旅。得更小心注意身體姿勢才行,畢竟年已漸長。



心靈富足方面,工作壓力的關係,心情不好的日子多了。要繼續學會處理壓力,多說感恩的說話。



財務自由方面,上半年騰訊、匯控、友邦實在太強,股票倉今個月才首次戰勝恆指(還要是勉強)。

總結上半年,股票投資路上開始找到適合自己股票投資的方向,下半年希望能繼續通過實戰培養自己的一套風格,也希望上半年一些播下的種子能在下半年開花結果。

儲蓄方面繼續有盈餘,本年儲蓄目標要達成應該不成問題。

6月份
股票倉 +1.4%
盈富基金 +1.0%
IVV.US  +0.2%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