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閣下的退休 Number?

未知讀者的退休綢繆,心目中盤算著的 Number 是甚麼?今天《經濟日報》報章的文章,也是不錯的參考。

筆者 Comments:

  • 「舒適」退休每月 $30,000、「豐盛」退休每月 $45,000-50,000,匯豐計算的這兩個 Level 的數字與筆者心中盤算不謀而合。應該說,為退休目標定下「基本」和「進階」關卡的想法,也是與筆者的退休打算一致。By Components 的細節不必苟同。
  • 4% 投資回報同樣是筆者心中盤算的 Target Return for Cashflows,這以一般公用股 / REITs 的收益率、優質企債收益率不難達成。但這樣的投資組合問題在於下一點。
  • 整篇文章的敗筆是沒有考慮通脹。筆者職業關係,從小便被灌輸「香港三十年平均年通脹率 6%」的概念。相信讀者不難感受百物騰貴 — 10年前筆者公司 OT Dinner Allowance $80 是要絞盡腦汁要才能花得光的(大老闆見到我們成功 Claim 盡還會說一句「Well Done」:D ),但近幾年有一段日子 Allowance 提升至 $100 卻連一碗拉麵也吃不到,最後要提升至 $150 才能平息民怨。大家也不要被數字所蒙蔽:Allowance 幾乎是 10年翻一倍,但數學上,複合增長率才 7%!
  • $48,000 一個月,按保守的 3%* 的通脹率,只消 16年就會跌至現在 $30,000 的購買力水平。換句話說,若不好好設想抗通脹方案,假設鄧先生和太太還有 30年可活,「豐盛」退休過了一半就打回原形變成「舒適」退休,到臨終時只剩下 $19,000 購買力的「續命」退休!
  • 案例中鄧先生選擇盡沽三個收租物業,可能筆者比較保守,但若我是他可能會選擇只沽出一至兩個。雖然同意現在物業的回報比起很多金融資產還要低,但月收益能與通脹掛鉤的投資項目不多,現有樓房的話,繼續持有樓房其實仍是好選擇;而且重稅仍在,他朝鄧先生發覺做錯決定的話,回歸樓市的成本太大。感覺上盡沽物業有點賭市的意味。
  • 套現得到的現金,筆者建議放在 REITs,算是為投資組合抗通脹提供一點動能。相信此舉讓退休人士更樂於去領展商場消費 :D
  • 除非鄧先生的醫療保險很完善,否則 $20-30 萬醫療應急現金恐怕不足夠。另,應急錢建議為一年開銷。
  • 最後,40歲後才為退休做準備顯然太遲。筆者 27歲開始已驚覺太遲。

* 只考慮最近10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平均複合增長率


來源:《經濟日報》 2017/07/08


中產沽3物業 兵分3路綢繆
《經濟日報》 2017/07/08
原文連結:http://paper.hket.com/article/1853099/中產沽3物業%20兵分3路綢繆?

61歲鄧先生近日乘樓市高位盡沽手上3個物業,現手持過千萬元退休儲備,準備最遲4年後退休,料退休後夫妻每月開支4萬至5萬元。

他教路年輕人要及早籌謀退休,並在3方面作出準備。

富裕退休生活 月花4.8萬

滙豐按今年第二季物價推算退休生活開支,一對居於私人物業並已還清按揭的夫婦,倘欲擁舒適的生活,每月退休預算開支接近3萬元;若要享富裕退休生活,二人每月預算開支則逾4.8萬元;只享基本生活的公屋夫婦則每月的退休支出預算亦要9,000多元(見表)。

鄧先生早已決定65歲或之前退休,估計與太太二人的退休預算開支,每月約4萬至5萬元,即每年約花48萬元。他說,若按4%的投資回報率計算,在不包含強積金及其他人壽儲蓄保險等的資產,兩人需準備1,200萬至1,300萬元的退休儲備;另要預留一筆20萬至30萬元的醫療應急現金。

他教路,在計劃退休後的生活模式時,需要考慮3方面,包括將來需要的生活費、居所,以及醫療開支。他不諱言支持以買樓作為退休準備,假設30歲時投資非自住物業,至60歲時該物業應已升值,屆時可視乎個人投資組合決定繼續投資或轉售有關物業。

籲40歲起 為退休作儲備

鄧先生以個人情況說明,指由於近期樓市表現好,他將3個原用作放租的中小型物業售出,將有關收入轉為投資股票或收息基金,留下一個已還清按揭的物業自住,由於要負擔管理費、差餉、稅務等,物業回報率實不高。

他提醒,投身社會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對退休生活宜先有長遠目標,踏入40歲後,陸續為退休儲備展開實際行動,作好準備。

2 則留言:

  1. 40歲後才為退休做準備顯然太遲。筆者 27歲開始已驚覺太遲。

    師兄我睇到你呢句打個冷震, 我依家26今年先上車一q清曬所有錢 呢兩三年都只能準備本金再諗下點投資 . 咁快就要諗退休?!!

    回覆刪除
    回覆
    1. 買樓係香港人準備退休的重要一環!但退休準備真的宜早不宜遲。一來是老土的那句「複利的力量」,二來是我預視只會有更多人提早被迫退休。因及科技及人工智能的演進,中年危機分分鐘已變成「青年危機」悄悄在大家身旁。我在 Facebook Fan Page 近來的 Post 都離不開大企業裁員,去年有國泰、AXA,今年有高盛、宏利…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