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上半部簡單說明筆者對上述三項的立場:
- 「自願醫保」是保障;保障型產品主要看有多有效「燙平」閣下的支出,以及要看是否已經有同等保障重複。
- 就保障重複性方面,「自願醫保」的標準計劃其實是最低端(「低級低端」)的醫療保險產品,一般能享受較高稅務優惠(即收入足以讓邊際稅率達至 17%)之人士,大概公司團體醫療保險以能涵蓋此等保障(建議大家購買前先比較);除非閣下乃公務員或公營事業從業員而對現在或公營醫療體系沒有信心吧。
- 但購買私營醫療保險,筆者建議最低限度也需要達至「高級低端」即有「附加額外醫療保障(SMM)」的級數,因為在私家醫院洗費動輒十數萬,但「低級低端」醫療保險保障一般只有數萬元。假設閣下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醫療保險保障,這可以通過一張沒有墊底費的「高級低端」保險產品,或者在「低級低端」產品上加上所謂「Top-up Plan」去完成。關於 Top-up Plan,本文下半部將有較深入的討論。
- 就支出「燙平」有效性而言,保險最有效是應對機率發生極少、但一旦發生財務負擔嚴重的事件,例如家庭經濟支柱的死亡風險。如果事件基本上會發生(如小朋友經常頭暈身㷫要看醫生、老人家動輒要出入醫院),醫療開支反正也要付的話,用保險代替醫療開支就沒多能「燙平」閣下的支出,建議省回給保險公司揩油水的機會。
- 「延期年金」和「強積金」其實不是保險,是投資,投資就應該單看回報和風險(主要是資金流動性)的平衡。
- 留意筆者在大半年前的文章,說明「年金」並非純投資產品,也有「長壽風險」保障成份,為什麼筆者今天反過來說年金不是保險是投資呢?如果讀者有心將保監局核准的「合資格延期年金產品」(QDAP)(link) 仔細瀏覽一遍,不難發現這批所批准能扣稅的所謂「年金產品」,年金派發期只限10至20年。這跟上年討論的公共年金派發至終身相差甚遠,因為基本上以年金持有人的平均餘命(參考上篇最後兩段)計算,他們絕大多數能活過整個年金派發期,這就跟一般派息產品沒有分別了,反而最重要的長壽風險保障卻未能提供。所以筆者會以「投資產品」的定位分析可扣稅延期年金。
- 就「回報」方面,訖今為止所提供的可扣稅年金產品,最高全期保證回報不過 3% 多一點。這口價對保險公司而言已經差不多是虧本生意,但對財金 Blog 界讀者應該有更好的選擇。留意就筆者認知,年金產品不能抵押銀行,因為新修訂的稅務條例規定,保單持有人必須要是申請扣稅的納稅人或其配偶。至於強迫金回報,你懂的⋯⋯ 借強迫金平台用沸騰指數系統進出「恆生指數基金」倒不失為一個選擇。
- 反而筆者更着眼的,是「資金流動性」的考慮。強迫金只可以在65歲後提取,反之延期年金有兩大優勢: 除了最早50歲可獲年金派發外,根據保監局指引,退保取回現金價值並不視為保費返還(即不用補回稅務寬免)。留意退保隨時都可以,並不需要等到 50 歲,意味著高年金價值的退稅年金產品是「資金回籠期」最快的可扣稅產品。
在此起彼落的保險討論聲中,另一個實用而值得分享的討論,反而跟退稅三寶無關,而是關於醫療保險 Top-up Plan 的墊底費該如何選擇的討論。筆者長週末前參與了止凡飯局,其中也有類似的討論,讀者不妨參考止凡兄的會議記錄 :P )
朋友是高薪一族,公司也提供較全面的「高級低端」醫療保障 —— 團體醫療提供高達 $18萬的 SMM,所以在討論初期已 Rule Out 自願醫保的需要。
朋友知道如果希望再進一步完善其醫療保障,可以買一張高墊底費(deductible)的 Top-up Plan;首幾萬元交予公司團體醫保負責,萬一真的爆大獲,公司醫保未能賠償的部分則能交予此第二索償保單「包底」。朋友的問題是,這張第二保單的墊底費該買多大?
這又回歸到筆者對保障型保險的兩大考慮:「燙平效率」和「保障重複性」。墊底費太低,意味公司團體醫療和第二保險的重複性太大,第二保險的某部份保費支出着實浪費(低墊底費的保單當然保費較貴);墊底費太高,則未能有效填滿兩份保險之間的「罅隙」,即第一保單已爆但未 Trigger 第二保單賠償,中間的醫療費用縫隙需要自付,未能有效燙平支出。
就讓筆者做一些簡單的計算,呈現兩者該如何平衡。
朋友公司團體醫保的 SMM 是 $18萬,但有 $500 墊底費,以及 20% 共同支付額。現假設朋友患病,保障範圍內的實際醫療開支為 $10萬,而在保單基礎保障未能取分毫。在這情況下,這張第一保單的賠償為:
- 首 $500 自負
- 餘額 $99,500 賠償 80% 即 $79,600,其餘 $19,900 自負
- 自行負責的醫療開支為 $19,900 + $500 = $20,400
- 自負比率為 (19,900+500)/100,000 = 20.4%
假設朋友另買了一張 $80,000 墊底費、沒有共同支付(即全數賠償)的 Top-up Plan 作為第二保單,在第一保單賠償完成後,朋友將可從第二保單處得到:
$100,000 - (墊底費 / 第一保險賠償) 之較高者
= $100,000 - ($80,000 / $79,600) 之較高者
= $20,000
之賠償,自行負責的醫療費用縮減至 $400 或原開支的 0.4%!在這個情況中,朋友實際的醫療開支差不多全數由保險公司負責,即朋友成功地將突發的 $10萬開支差不多完全「燙平」,成為有數得計的兩張保單的保費。
倘若朋友買的第二保單墊底費為 $5萬,朋友在這例子中就可以得到全數賠償,但留意兩份醫保當中有 $29,600 的保障額是重複浪費了。而如果朋友買的第二保單墊底費為 $10萬,朋友將不會從第二保單得到任何賠償,意味朋友仍須自負超過 20% 的醫療開支,「燙平」的效果成疑。
當然,上面只考慮了一個實際醫療開支為 $10萬的例子,在買醫療保險之前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下次的索償金額是多少,於是我們必須考慮不同的醫療開支,在不同的第二保單墊底費下,重複浪費與自負餘額的情況。
讀者可試着重複上面的計算,將 $1萬 / $2萬 / ⋯ / $25萬 醫療開支可獲得的賠償、重複浪費的保障比率,以及自負比率製作成圖,以比對不同第二保單墊底費的效果。(本來打算成圖再出 Blog 文,請原諒筆者最近餵奶煲代茶洗奶樽超級忙⋯⋯)至於讀者實際上需要購買多大墊底費,就要看讀者對上面那一幅圖比較合眼緣(亦即讀者的風險承受程度),對比保費的關係了。
當然以上分析純粹從數字討論,假設了所有醫療支出均在保障範圍內。醫療保險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其索償程序、疾病和醫療程序如何符合保單條款規定。所以大家購買醫療保險,除了要懂得計數,還需要細閱魔鬼細節,以及最好找一個真正信得過的保險代理及保險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