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政府年金之我見

這兩天多位 Blogger 都在討論政府年金,讓筆者也湊湊熱鬧。政府年金的產品特色、償付條件、各方評價相信大家已經聽得太多,容許筆者不再贅述,直入正題。

(圖片來源:香港 01)


首先筆者必須指出,年金不是純投資的產品。說得白一點,年金其實是在生的年金持有人「發死人財」的遊戲。年金持有人所得到的「年金回報」,背後其實是年金公司資產管理者從資產所賺取的「投資回報」,加上「死亡回報」製作出來的:

個人「年金回報」 = 整體「投資回報」+ 「死亡回報」

容許筆者以例子說明。為求簡化例子,本例假設投資回報為零。

假設一群 100 名 70 歲的長者成立了一個互助社,每人貢獻 $300 萬出來成立「自製年金信託」,即成立日基金總額為 $3 億。從即日起,每年之初,信託管理人跟據這班長者的指示,從信託基金取出 $1,000萬,並平分給每年年初所有在生的長者。由於本例假設投資回報為零,基金一共可以取出款項 30次,直至這群老人家 100 歲。

  • 第 1 年,100 名老人家均健在,每人分得 $10萬。
  • 第 2 年,有 1 位老人家在第 1 年內不幸過身了。餘下在生人數只有 99 位,每人分到 $101,010。
  • 第 3 年,有另外兩位老人家不在,餘下在生人數只有 97 位,每人分到 $103,092。
  • ...
  • 第 30 年,只有一名老人家仍然生還,他該年獨吞 $1,000萬。


可以看見,即使支持「信託基金」背後的資產回報為零,每一名在生的老人家所得到的「年金」收入仍然可以遞增,因為在生的人瓜分了死去的同伴最初的貢獻。這便是所謂的「死亡回報」,學名是 Survivorship Accumulation。

留意政府年金的給付是每個月定額的,並不如上述例子每年遞增,這只政府年金公司的產品定價部門將現金流搓圓按扁再排得整整齊齊,但背後產生年金回報的來源概念上是一樣的。(註:上面這個信託安排的學名叫做「唐提」Tontine,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研究一下。)

政府年金之所以能做到 6.3%-7%「粗略回報率」(Crude Return Rate,即男性年取 $69,600、女性年取 $63,600 除以 $100萬本金),粗算概念就是由政府保證 4% 的「投資回報」,加上每年平均有 2-3% 老友記離開而為在生的年金持有人提供「死亡回報」製造出來的。但由於投保人在投保時並不知道誰人會先行離去,所以年金投保人有機會會是第一年交保費後立即過身「蝕盡」的那位,也有機會是上例守候 30 年的「最後武士」(或「最後無事」)。



當筆者說到這裏,或者說到政府年金在過早身故或者提早贖回會有賠本機會(有些人的「賠本」可以指「比內部回報率 4% 回報為低」,縱使政府已經在死亡給付上包了 105% 底),有些朋友或者老友記就會說,「如果我早死,那豈不很蝕底?」「如果我過早死了,為甚麼後人一筆過償付死亡保障要被『懲罰』?」

要拆解這個謎思,請容許筆者將上面的例子換一換。假設那 100 名長者均有上述老友記「早死好蝕」的擔心,而大家在開盤之初都不知道自己是「賺了」還是「蝕了」那位,於是在成立「自製年金信託」之時,指示信託人在有人離世時必須返還該位長者所貢獻的金額,減去未曾獲分發的年金。結果?


  • 第 1 年,100 名老人家均健在,每人分得 $10萬。
  • 第 2 年,有 1 位老人家在第 1 年內不幸過身了。由於該老人付出了 $300萬但只曾獲發 $10萬年金,他獲得了 $290 萬的賠償。基金現在只剩下 $2億 8710萬。由於預算分 29 年,如果繼續每年攤分 $1,000萬基金到最後便入不敷支,所以管理人今年只分發 $990萬 = $28,710萬 / 29。餘下在生人數只有 99 位,所以每人分得 $10萬,不多不少。
  • 第 3 年,有另外兩位老人家不在,該兩位各得到 $280萬賠償。餘下在生人數只有 97 位,不用多說,每人也只是分到 $10萬。
  • ...
  • 第 30 年,只有一名老人家仍然生還,但基金此時只剩下 $10萬。這位仁兄 30年來不多不少取回當初貢獻出來的 $300萬。


結果就是,每一位老人家都要公平,所以人人「得個吉」!每人分不到「死亡回報」,只能理論上從基金得到「投資回報」(如有的話,上例假設為零);信託當中沒有分擔長壽風險的機制,那就每位老友記自己去投資好了,不用搞甚麼年金。很多人覺得「早死會蝕」就對年金「耍手擰頭」,因為這班人不明白年金的真締就是跟其他年金投保人賭長命「發死人財」,而「賭」就是有「賭贏」和「賭輸」的機會。如果閣下不願意冒上「賭輸」的風險,想魚(死亡給付)與熊掌(生存年金)兼得,那年金產品並不適合閣下。

所以分析年金,我們不應該單看年金的「粗略回報率」或者「內部回報率」,因為當中包含了保險保障的成份,而這回所保障的是「長壽風險」。如果單看回報高低就不買,那麼倒轉過來筆者極力推崇的定期人壽保險也一定不要買了,因為不死就一毛錢都取不到,保險公司「袋晒」;而筆者相信除了有心「呃保險」的極小眾外,應該沒有人希望能取到壽險賠償吧?



筆者認為,考慮應否購買年金,應該同時考慮回報和保障兩個部份。
  1. 年金的保障部份的確要看當事人有多擔心長命的。以同一個資產內部回報率來計,因著「死亡回報」,將本金年金化(Annuitize)所得到的每期回報(即上述的粗略回報率)定必有所提高。如果一名 65 歲男士無人又無物,健康無病痛,手頭上只有 $100萬現金,讀者如果是他,會選擇 (a) 將投資於在保證年回 4% 的收息物,年取 $40,000,還是 (b) 購買政府保證內部回報率 4% 的年金,年取 $69,600?

    當然上述選擇假設了 (1) 他只有兩項回報相同的投資可供選擇(回報的問題在下面討論)、(2) 故事主角無人又無物,沒有遺產需要留給後人的考慮、(3) 他確實擔心長壽,即某程度上他有自信「賭贏」。留意如果他明知自己多病痛、食煙飲酒三高,筆者就會勸他不要學人賭長命,就算賭都應該考慮留番個錢睇醫生。


  2. 年金的回報部份,在比較時也要留意,應該與擁有相似特性的投資物作比較。政府年金「投資」的特性是長線、流動性低但政府保證回報,因此筆者會採用跟政府長期債券去作比較,而非像某些評論員般以股票作點評。需知道 4 厘保證回報,現市況來說真的多長的政府債券 / 銀髮債也做不到。當然日後加息幅度和時間也很難說,但至少就現市況來說,4% Guaranteed IRR 簡直就是政府在派錢。

    在私人市場,筆者敢寫包單一般人壽保險公司不可能會開出這個盤。其實 10 年前金融海嘯以前,年金產品也曾經掀起過一輪熱潮,不過當時賣的是「變額年金」Variable Annuities,年金給付跟投資相連掛勾之上還有各式各樣的保證回報,甚麼 GMDB、GMAB,百花齊放,好像金融市場上的衍生工具、Accumulator 玩法一樣五花百門。這些產品在海嘯後「連影都無」,為甚麼?因為一場海嘯,令監管機構真正意識到「保證回報」是有成本的,而且在零息時代成本之鉅大高得很多人都不相信。海嘯後監管機構、會計準則紛紛修例,要求保險公司更準確反映保證回報的資本成本(Capital Cost)和準備金(Reserves)。長期 4% 保證回報,資本成本高高在天,要不是我們港府儲備雄厚,保監根本不可能批准推出。這也正說明了為甚麼政府要為年金產品設有 100 / 200 億元的額度。

    所以 4% 保證回報是高是低?見仁見智吧。

最後筆者有兩點補充評語:
  • 公共年金的設計上有個「死位」最惹人詬病,就是年金給付「追不上通脹」。筆者也認為政府日後在設計類似年金產品時可以考慮加入通脹的元素,例如年金給付能隨通脹遞增,或者以固定某個百分率增長。但大家也明白「羊毛出自羊身上」的道理,在保證回報大約不變的前提下,要日後通脹派多些,自不然現在要派少些。到時買 $100萬 而年金金額每年遞增 4%,但第一年每個月只取得 $3,000 左右,讀者又會買還是不買?要知道大眾、傳媒都在看表面回報、回本期、「有無賺蝕」的時候,政府現行的年金設計也許已經在迎合大眾口味而犧生某些真正有用的產品特色。
  • 筆者在網上見到不少評論員以 81-82 歲做香港男性平均死亡年齡,然後以此說平均男士只能做到保本(因為 65-80歲收 15 年錢後才大約收回 $100萬);這點其實有個統計謬誤。需知道 81-82 歲是香港所有男性在出生時起計的平均壽命,當中包括嬰兒時期夭折、青年壯年時意外死亡、或者上回講到在海洋公園被棺材壓死的青年。但是,買得起年金的,資格是首先要活到 65 歲,所以年金的參與者已經排除了一班「拉底整體平均壽命」的早死者(統計學上這是「條件概率」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的問題)。

    所以真正相關的平均,應該以香港 65 歲在生男士的「平均餘命」去計算。根據筆者以 2014 年香港人口生命表的計算,男性平均餘命 20 年,即活到 85 歲;女性平均餘命 24 年,即活到 89 歲。如能活到這些歲數,年金投保人的個人內部回報率,應該能與整體回報 4% 更為類近。

38 則留言:

  1. 我搶沙發! 乜你咁夜都唔訓? 又無波睇!

    "鬥長命概念"同埋"65 歲在生男士的「平均餘命」去計算"係暫時所有BLOGGER 都無一個人提過的, 大家都在計RETURN 同有冇蝕或者有冇代替品. 睇完十萬個"恍然大悟"

    呢篇文簡直要貼堂, SEND 埋比蘋果日報同埋一眾財演, 比佢地學野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多謝 70後兄賞面,凌晨 4點都來搶沙發 :D 上篇留言區講過,小弟偶爾有失眠問題,昨晚 1 點彈起身打算喝杯牛奶催眠之際,不覺意碌碌手機見到各位都發表分析文章,所以把握時機將心中一直有的想法寫下,免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遺憾。

      拿拙作去貼堂未免太誇獎了,得 70 後兄欣賞先行一謝。

      政府其實多次強調年金是保險產品,波叔也有説投保人買年金是「益自己」而不是「益後人」,但大眾眼光仍然是以個人投資回報去看待這件事,是否說明現在的「保險」已經背離「保險」的原意,使得大家都捨本逐末只看回報不看風險分擔的部分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資金池既概念,諗通左就唔會亂投放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潮流講共享經濟,其實保險、年金資金池就是共享經濟的一種。要共享成功,關鍵是「各取所需」。如果要「生人霸死地」確保自己的那份不被別人侵吞,就不可能共享了。

      刪除
  4. 長知識,大開眼界!

    Conditional Probability呢點真係完全無諗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半桶水爸爸支持!互相 Cover 對方的盲點,這就是我喜歡跟 Blog 友們以文會友的原因。

      刪除
  5. 全民退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政府這一計劃是變相教識d人,要退休有保證,首先得自己有能力有實力。

    回覆刪除
    回覆
    1. 紫夜兄,是的,未來經濟增長放緩、勞動人口的減少、退休人口增長,這些都讓全民退保成本高得嚇人,尤其是保證回報的話。政府這一招公共年金,配合年金括免計算資產曲線派發額外「長生津」,變相教育市民「政府助自助者」,要退休吃肥雞市民必須先出豉油。

      刪除
  6. 有埋學名 Survivorship Accumulation 厲害!
    再加埋65歲的平均餘命年數,正正解釋了我諗極唔明為何政府計到內部回報係4%的原因!
    全兄這篇文真的要用來貼堂了!一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林本利 SHARE 了一個 EXCEL, 師兄可參考一下。
      http://goo.gl/YeFwxl

      刪除
    2. 三人行兄,凌晨三點的夢囈一篇,貼堂未免太誇獎了。

      學名只是想說明這個想法不是筆者自創,是由來已久的學問,只是香港人對年金的運作和概念不熟悉而已。我就連中文譯名也找不到,只好直用洋名。

      刪除
    3. 謝二當家兄分享。我跟林本利的想法一樣,要追通脹取得額外「非保證回報」,可以按照他的方法自製。重點是政府已保障 4厘基本盤。

      刪除
  7. 謝分享,全兄下一篇可以考慮再講一下香港年金同外國年金之比較,美帝年金非常流行,拎黎同傷港年金比較下應該幾有意思的,仲有年金個計算公式都幾值得討論下,先行謝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艾力兄補充,我對美帝的年金市場不熟悉,看來自己也要先做些功課 😅

      不過一般來說,香港甚至亞洲地區相較歐美地區而言都喜歡買分紅類保險 / 年金,覺得保險公司賺了應該要有得分,不知道他們又有否比較過自己保險商的盈利跟自己分紅單的紅利有沒有關係。

      刪除
    2. 嗯分派紅依D舊世代產物係亞洲仲相當流行並非常不透明,所以美國很早就發展了Universal Life Insurance萬用保險這種幾十年前既新產品取而代之了,我在香港也見過不少仿UL,可惜真正跟足既產品唔多,而且老美那邊多以此來避稅,但香港依個稅務相對簡單既地方就未必咁有用武之地了

      刪除
    3. 哈哈,保險公司石中既已能取血,真是何須向君求?

      刪除
  8. 長知識、長知識了!
    先用信托安排無任何投資回報作例子,帶出以另一角度或把人們抽離投資回報的思迷,解釋為一個「在生的」瓜分「死去的同伴」的貢獻,但現在是由政府包底,我們買的是一個「長壽風險」的保障。更鞏固小弟在Mike兄裡後知後覺這是一份保險計劃不應和投資計劃比較的意識。

    而就在昨日中午和同事,朋友談論年金,應為應以一份長壽保障來考慮買定不買,也談論到我們的婆婆年紀八十多歲健在、爺爺更去到九十歲。正在懷疑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壽,現在顯示的平均年齡並不能代表往後的平均年齡,覺得應該以如果萬一要活到100歲這份年金帶來的保障是否能為生活方面帶來幫助或減輕負擔來決定買會較好些(而前提是要預備了一筆的醫療應急金)。

    而現在經全兄這篇文章的後段,除了日後要注意比較時應以同類型的投資或產品作比較,另外更提醒了大家應以65歲「平均餘命」去統計數字才對,令我更加對這平均年齡的質疑是對的,但同時也令我開始擔心如果越多人認購、政府越發越多這年金時,政府日後的財政,下一代的負擔。。。

    很興奮有這平台,小弟初時見未有blogger分享對年金之見,於是以IRR來對年金和自己的投資計劃比較一番,也抱有點希望有高人指點,有否計錯或不當之類,(想不到「拋磚引玉」,引來更多高手對年金之見之分享,或根本沒人理會小弟的文章是自己想多了XD)
    不過無論如何,真的很高興有師兄們的分享。謝謝收下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 AC 兄的長篇留言!榮幸之至。也為 AC 兄感到高興,皆因祖父母輩健在,買年金實際上是 Happy Problem,自覺也可以是一種孝道的方式。

      // 同時也令我開始擔心如果越多人認購、政府越發越多這年金時,政府日後的財政,下一代的負擔。。。

      我也有同樣的擔心,電視節目也有「長命百二歲」,這個到我們這代應該不是天荒夜談。但至少「政府年金計劃」不是「全民退保」,退休人士要實實在在拿「保證金」出來交換;而且購買額度有上限(將來死亡率有變應該會 Re-price 的)、回報也只有保證部分(不像銀髮債包底但又有上望空間),應該不太過分的。

      // 想不到「拋磚引玉」,引來更多高手對年金之見之分享

      誠然不是什麼高手,只是我們不可能認識所有事情,也有各自的盲點;我也經常「拋磚引玉」,這就是 Blog 界資源共享、建立知識、互相 Cover 的途徑吧 :) 共勉!

      刪除
  9. 好文,真的要拎去貼堂!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正面MODE)可否咁講, 政府曲線咁支持(製造誘因)老友記過健康生活, 長命百歲。

      刪除
    2. 再謝二當家兄讀賞!我無二當家咁正面,覺得政府似係製造誘因讓自覺長命和本身有個錢的長者自己蒲頭,等日後萬一真係要做全民退保,剩下的只有真正無錢的和壽命預期不長的一批,哈哈。

      刪除
  10. 多謝你既好文, 真係長知識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秋幽靈言重了,很高興在此交流切磋!

      刪除
  11. 坊間太多無知評論,終於有人能講出事實、為某專業吐一口烏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某專業素來低調,其實應該多貢獻社會。
      不過人生上半場先追求成功,下半場才追求意義。

      刪除
  12. “在私人市場,筆者敢寫包單一般人壽保險公司不可能會開出這個盤。”

    政府出的投資產品,已經比不少金融機構誠實,值得市民考慮👍

    回覆刪除
    回覆
    1. Cherry,很簡單一句:政府年金唔駛畀佣。

      刪除
  13. 福祿壽兄你好,小弟最近也開始寫投資blog,多多指教。
    感謝分析,這篇分析得好通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安利兄,很高興認識你,也請多多指教和交流。

      刪除
  14. 福兄這篇年金分析極到位,已點出最重要之處,政府初初提出年金建議時我也寫過一篇討論,這次金玉在前就不獻醜了,留言是純支持!

    回覆刪除
    回覆
    1. 風兄似乎在曲線賣廣告喎 :P 哈哈,剛拜讀風兄舊作,在計劃公佈之初已經一眼看出這個明益你計劃,還以 FAQ 形式續點擊破,小弟獻醜才是 :)

      刪除
    2. 不敢不敢,回看當初寫的,立論淺薄,比喻不倫,而且有些地方已不適用(例如當初政府的提議是長者過世後,後人可立即拿回105萬港元的所有餘下部份),比福兄的真正內行分析差得遠了。

      刪除
    3. 風兄,去年四月到一兩星期以前的一段長時間裏,都是政府放風,放風的 Product Feature 不可作準,這實乃非戰之罪。各位 Blogger 老手新手各有所長,大家互補長短而已;小弟文章以後也許更大的美玉仍在後頭,哈哈!

      刪除
  15. 長知識,要無偏見地分析同一事件...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清風兄留言!介意分享一下所謂的偏見嗎?

      刪除
  16. 65歲後老人家的平均壽命,而不是所有香港人的平均壽命,這個概念好正,好似未有人提過,謝分享。

    回覆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