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我的個人/家庭理財基礎5步(中篇)

(這幾個星期筆者工作繁忙關係,原本打算兩篇的文章得分開三篇完成,還望各位讀者體諒 m(_ _)m)


第3步:個人資產負債表

承上篇首兩步,在記帳和建立個人收支表的同時,可以同時進行建立個人會計第二寶——資產負債表,即筆者常說的「數銀紙」。


製作個人資產負債表的目的,在於檢視個人資產淨值的累積是否達標,確保家庭財務狀況沒有異常,或者分析儲蓄、投資等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有否記帳以外其他悄悄溜走的開支;以及檢視資產種類的結構是否健康以及跟擬定的策略資產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一致,從而制定未來一兩個月的短期操盤策略。當然,還可以看著個人 Net Worth 漸長,漸漸接近財務自由,給生活一些推動力。

因此,有別於「收支表」一年半載才更新一次,每次只取每月平均,筆者習慣每月一號清晨六點起床,將個人身家盤點一番。為什麼要六點?美股已收市、港股未開、銀行月利息入帳,每個月基本上只有那兩三小時的窗口能拿到所有戶口在月底最準確的結餘。這算是筆者的特殊癖好吧!

資產負債表的一側是資產,筆者採取的定義為所有金融資產、以及能產生正現金流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筆者的資產負債表上通常包括:

「流動資產」,筆者定義為一星期內能變成現鈔的資產:

  • 現金:銀行存款、外幣、電子貨幣如 PayMe 帳戶結餘,再減掉信用卡結餘。雖然說是「數銀紙」,反而筆者沒有數現鈔的習慣。
  • 定息金融資產:債券、貸出款項、以收息為主要目的的優先股。以市價入帳。
  • 非定息投資性質金融資產:以收息或長期增長為目的的股票、基金(如有,筆者基本上只會買 ETF 並歸股票類)。以市價入帳。
  • 非定息投機性質金融資產:以短期炒賣為目的的股票和其他證券、(偶爾會買的)衍生工具。以市價入帳。

「長期資產」,定義為一星期內難以變成現鈔的資產:

  • 物業:所有住宅和非住宅物業,筆者會採取網上銀行和最近成交數字作為估值參考。
  • 生意業務:所有除以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以外所擁有的公司和業務,筆者估值的方法是折現現金流法。
  • 退休金及強積金:採用市價入帳。

就資產而言,筆者主要採用市值 / 公允值作為估值方法。至於到底應該用市值還是成本入帳,這關係到讀者將如何使用這資產負債表,沒有一概而論的記帳方式。 R 兄就曾經以物業入帳的方式開了一篇文章討論分析,可見這並不只是一個隨便的決定。 筆者採用公允值入帳,其一是考慮到資產的變現、融資借貸(例如樓按)的能力,其二是要方便量度資產的現回報是否仍然吸引,否則應以現價換馬。

資產負債表的另一側是負債和個人/家庭淨值。就筆者的情況而言,負債包括:

  • 購買金融資產的孖展額,主要為槓桿債券投資,市價入帳。
  • 樓宇按揭餘額,市價入帳。


最後,「資產」減去「負債」就是個人/家庭的「資產淨值」,亦即「身家」


跟收支表一樣,我們也可以通過分析個人/家庭的資產負債表,甚或兩表項目的關係,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康:

  • 「現金覆蓋比率」,即「現金」/「支出」。每個人 / 家庭都應該保留一部分現金,以應付突發性開支。要記住投資難以經常獲勝,但能保持不敗的一大原因,就是避免被迫在不適當的時機和價位沽貨。如何沒有沽貨的壓力?一是小心運用槓桿,二是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應付突發事件。多少現金才算合適?筆者認為這比率應為 6-9 個月,除非個人對被動現金流很有信心則現金可以悉數減持。過少現金則非常危險;過多現金會影響回報。另外,在衡量短期流動性時應同時考慮短期借貸水平以及距離 Margin Call 的程度。
  • 其他簡單的比例,諸如「資產現息率」=「某資產被動收入」/「相應資產市值」、「融資比率」=「孖展借貸」/「在該證券行持有能供融資的資產市值」等,理解相對容易,筆者在此不贅。
  • 更甚者,有了兩表,能抬多少現金做首期、做供樓壓力測試等資料隨時齊備,在瞬間的機會閃過時能心中有數。

至於衡量資產種類之間的比例,以及擬定/比較策略資產配置,筆者留待下一步再談。

通過堅持每月製作資產負債表,我們還可以打通兩張財務報表的關係:每個月「資產淨值」的增加,就是「儲蓄」加上資產市值的變化。如果這個關係保持不了,要麼任一財表(通常是收支表)有甚麼遺漏,要麼自己的實際儲蓄出現問題了。

個人資產負債表還有甚麼用途?曾經讀過魔術師兄的一篇文章,利用個人資產淨值和股票市場的啤打係數,放進 CAPM 模型計算自己的資本成本 WACC。要是沒有定期秤足自己的身家,試問如何有數據計算 Beta Coefficient?

10 則留言:

  1. 很詳細的介紹,多謝


    我自己已經做了十年以上的個人收支和個人資產負債表,這些記錄對於了解自己的財務現況十分有幫助。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 Darth Mike 兄長期支持!是的,我也不時會回顧自己過往的財務狀況,好像寫日記般,是很好的記錄和鞭策。

      刪除
  2. 謝謝福祿兄的詳細介紹!我一直也有計個人及家庭的NAV。無論樓宇升幾多,有急事時始終難以救近火~

    回覆刪除
    回覆
    1. Cherry 說得對,樓價升值始終都只是浮盈,如果單看帳面升值而不照顧流動性,銀行好天開遮還可以加按,落雨收遮時就真係以為自己住豪宅但實際上「屋漏兼逢連夜雨」。

      刪除
  3. 個人資產負債表有定期計算,但記帳真的很難堅持。讀書時有試過,但一段時間後就堅持不了,更遑論開始工作後。現金覆蓋比率是很好的概念。我們都是奉行至少有6個月支出的現金,多了就可以調去投資。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三人行兄留言支持!記帳對不少人來講的確是個挑戰,如果真的成不了習慣我會建議用少量記帳數據反算儲蓄金額,然後每個月先儲蓄後消費。如果餘額不敷應用,就是檢討消費的時候。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沒有「現金覆蓋比率」的概念,所以投資組合要不太過保守(輸沒有食升浪),要不太過進取(輸被迫賤價沽貨)。而我發現 / 感覺不少 Blogger 成功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荷包的深度。知道自己能買多少,實際上執行又買了多少,往往比起買什麼更重要(只要買的不是天生必輸的劏舖、Link 單⋯)。

      刪除
  4. 對於防守力,有些經歷過97及03的高人分享過,當大逆轉來時,是可能EVERYTHING CAN GO WRONG, GO WRONG. 所以除了有幾個月的現金覆蓋比率,仲要有放棄清單,即是減持投資物的先後次序清單,及減省開支次序清單。防風準備都是一大學問。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放棄清單」這個有意思。就像火災時要記住逃生三寶,到時才思考,可能已經太遲。謝三人行兄賜教!

      刪除
  5. 全兄,在下只是亂噏,何來賜教... 現在有樓仕最重要的防風準備,應該是趁銀行估值咁高,到期加按,儲足彈藥。熱切期待全兄本系列下一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反正政府用辣稅打擊炒樓,正所謂民不與官鬥,就繼續儲樓和趁高加按⋯
      現在這麼多保險計劃力推「鎖定終期紅利」,計我話加按鎖定樓價高點仲實際。

      最近在編程方面有些新靈感,下一篇文章可能有點延後了 :P 請見諒!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