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主板熱鬧指數(實戰、下篇)—— 成交熾熱必然有股災?

導讀:2018年開局以來港股可謂價量齊升,恆生指數屢創新高、大市成交量亦節節上升,近日成交量更迫近 2,000 億。參考歷史主板成交量,紀錄高位為 2015/4/9 的 2,906 億;而以曆月平均計,歷史紀錄為 1,981 億。所以 2,000 億成交絕對不容小覷,然而成交熾熱過後是否必然有股災?筆者的「主板熱鬧指數」正嘗試解答這個問題。在 12 月市場淡季時研究的成果,想不到這麼快就能派上用場!


感謝讀者熬過了筆者上篇發的統計癮 :P 上回提要為筆者開發了「主板熱鬧指數」,指數每曆月發表一次,其定義為:

主板熱鬧指數 X點,表示考慮歷史趨勢後,
該曆月的成交比例(每日平均成交額相對於主板平均市值)
高於歷史中所有月份的 X%。

指數依然是 0-100 為限,指數愈高代表主板交投愈熾熱,指數愈低代表主板交投愈死寂。

好了,花了這麼多力氣,好不容易才開發了一個指數,是時候檢測一下其實戰能力了。


Q1: 回答 Roy 兄的問題,大市成交量可否解決 2015 大時代的問題(即 2015 大時代高點時沸騰指數僅報 48 點相對安全的水平,但大市及後一年之內最多仍瀉 35%)?

最簡單的答案是肯定的,留意就算不開發「主板熱鬧指數」,單看大市成交比例的紅色折線,歷史中的四大飆升位分別對應 87年股災、97年亞洲金融風暴、08年金融海嘯和 15年大時代,不就已經說明了成交量何其有用嗎?




但這個推論有個問題,就是「馬後炮」!


  • 第一,要知道 87、97 和 08年三次股災,伴隨的是大市估值過高(三次股災前沸騰指數也報超過 94 點)。如果時空回到 2015 大時代之前,投資者所認識的大跌市都會伴隨著「雙高」(高估值、高成交量;即高「沸指」和高「鬧指」)的出現,那大時代鬧指爆燈但沸指正常,投資者要相信哪個?
  • 第二,如果我們科學數據化一點,四大飆升位也不是僅有的高位,如果出現了其他「相對的高位」,投資者又應如何理解及處理?


這個時候讓我們取出歷史上「熱鬧指數」相對的高位(95點以上),伴以沸騰指數及恆指往後的表現。留意「熱鬧指數」1996年12月以後才被定義,因此分析並未能包含 87 年股災:




筆者從以上數據的觀察:

  • 過往十年一遇的兩大股災「亞洲金融風暴」和「金融海嘯」,大市均持續數個月熾熱(見表中橙黃色部份),而且兩次的最高點(表中綠色)均出現在交投熾熱期間,即觀察大市成交量或「主板熱鬧指數」應能給予投資者足夠時間逃生。
  • 其餘交投熾熱的月份為「突強」的月份,熱鬧指數從較低的水平飆高一個月後便回落。從上表可見,這些月份的表現大多與其恆指沸騰指數相符,即「主板熱鬧指數」身處高位這個事實並沒有提供額外的價值。
  • 大時代於 2015年 4月的成交額突強屬於後者(表中藍色),所以就算其時熱鬧指數已經誕生,也不一定能協助投資者逃過一劫。
  • 值得留意的是亞洲金融風暴後的 1998 年8月,其時沸騰指數只報 7 點未滿而熱鬧指數高踞 98 點以上,結果一年後恆生指數回升接近一倍!事後孔明原來當時是暑假大減價,投資者都在掃平貨,可見成交熾熱過後不一定是股災,必須配合當時的大市估值。

小結:只能夠說,現在經過大時代一役的我們,經一事長一智,對於突如其來暴升的成交額要注意一下;但對於連續數月的股市熾熱,依歷史兩次實測,似乎是音樂椅遊戲快要完結的時候,還是在別人勁歌熱舞時悄悄走到逃生口吧。


Q2:  反過來說,當市況死寂的時候,後市又會如何?

這回筆者抽取歷史上「熱鬧指數」相對的低位(15點以下),並將這些月份的沸騰指數由低至高排列:




筆者在市況死寂時的觀察:

  • 最明顯的觀察,就是大市在死寂時幾乎沒有大調整的風險。根據歷史數據,當「大市熱鬧指數」在 15 點以下,以月末點數計,其後 12 個月並沒有出現 25% 以上的調整(其實 20 點以下也沒有發生過)。最差的一次調整也不足 20%,而且該次的沸騰指數也達到建議「沽貨」的 80.18。
  • 在市況死寂的時候入市,後市的表現往往比歷史平均理想。從上表可見,交投死寂月份恆指一年後的平均表現,竟是大市平均的 2.5 倍!上表淺綠色正表示回報優於大市平均的情況,可謂比比皆是!最佳表現平均也許與大市同步,但最差表現平均只有 -4%。換句話說,交投死寂過後往往是升市,是防守性相對較強的入市時刻。
  • 當然當中一部份原因是市況死寂多數也是股市相對低位的時候,這單純根據沸騰指數入市也可以有不錯的表現;但筆者特別留意到當沸指在「等待」(40-80 點)水平時,如果大市交投死寂,歷史數據顯示後市往往有不錯的表現。即是說,如果歷史是會重演的話,當交投死寂的時候,運用沸騰指數時可以冒險一點,即使沸指在 60 點左右也許仍然是不錯的「吸納」水平。

小結:這也許是另類的「藍海戰術」,當人人都對股票沒有興趣的時候密密收集,只要大市價格大致合理,平均回報會較佳,防守性也較強。


Q3: 「主板熱鬧指數」還有甚麼觀察,以及使用上要注意的地方?

從下圖可見,「主板熱鬧指數」單獨使用時,其測市的效能當屬一般。除了上文已經探討過的兩個極端,即死寂的 10 點以下,以及熾熱的 95 點以上,基本上未能為後市提供方向。

(圖中橫軸以 5 點為一單位,例如「5」代表主板熱鬧指數在 5-9.99 之間;注意指數實際上從未在 5 點以下)



但交投量高,往往意味價格的波動較大。為了測試這一點,我們改為計算往後 12 個月恆指月回報的變異數(Variance)再取平均。結果趨勢十分明顯,說明「主板熱鬧指數」主要是用來預測後市的波動性的。一般來說,大市交投愈熱鬧,後市便愈波動,一般認為風險便較高,至少傳統財務學便是以此變異數(或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即變異數的平方根)定義回報的風險。




而如果我們將風險定義為後市出現調整的機率,亦可得出類似的結論:




如「沸騰指數」一樣,筆者先將「熱鬧指數」以其後市波動性和後市出現調整的機會率,做了 5 個階段以便往後分析:


  • 0-15點:死寂,人人都對股票沒有興趣,也許是海藍戰術密密收集的時候。
  • 15-60點:一般,市況交投正常,後市調整機會相對平均值較低。
  • 60-80點:活躍,股市開始暢旺,後市調整機會相對平均值較高。
  • 80-95點:熱鬧,大市氣氛熱烈,後市調整機會要比平均值高出接近一倍。
  • 95-100點:熾熱,突然飆升的話要多加留意,連續數月熾熱更應考慮逃生,除非大市本身已經低無可低。


筆者隨即心想,波動性較高,意味升市時升得更牛,跌市時跌得更熊,上落市也更波動。如果推論正確,那「主板熱鬧指數」在愈高的水平時,理論上沸騰指數之預測市能力使愈清晰。於是筆者做了一連串將兩個指數 Cross-over 的分析,主要結果在以下矩陣表示。雖然在熱鬧和熾熱階段,沸指高低時顏色好像鮮明了;不過坦白說,效果並沒有筆者當初想的那樣清晰,畢竟只有 240 個數據點而矩陣有 25 個分析點。



實測上,筆者曾經嘗試以類似上表的結論,更新建基於「恆指沸騰指數」的自動交易系統,以歷史數據測試可再度提升年回報達 2% 以上(即比「平均成本法」超 4% 以上),但筆者感覺如此高表現不太合理,應是過度套入(Over-fitting)的結果。以歷史數據回測歷史回報,其實某程度上是自欺欺人;要永遠記住,過往回報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我們開發的各項指數,均只是參考過往的數據和表現,為未來把脈而已。


主結論

「主板熱鬧指數」主要是用來預測後市的波動性,實際應用時應該作為使用「沸騰指數」時的輔助參考,當中在市況死寂或熾熱時或可改變「沸騰指數」各投資提示的參考區間。但參考歸參考,世上並沒有 once-and-for-all 的發達程式,但求在未知的未來能參考過去,提供一成功率較高而風險較低的的交易方法而已。

通過筆者一系列的計算和探索,筆者認為成果不僅僅是以上的數個結論,而是對恆指過往 2、30 年的變化有一個概括的感覺。專家們都說投資是一門藝術而非絕對的科學,而學習藝術,也許就是追求這種藝術的感覺吧。



免責聲明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一切言論純粹是表達本人的個人意見或經驗分享。「主板熱鬧指數」(及其領先指數)、「恆指沸騰指數」(及其分類指數)及其投資提示只作意見分享及學術用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誌內容、「主板熱鬧指數」(及其領先指數)、「恆指沸騰指數」(及其分類指數)、「測市指數系統」的指數及其投資提示的真確性和完整性。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13 則留言:

  1. 看畢數篇「熱騰騰」的分析文章,其作用對於自動式出入市有多powerful已是毋容置疑,即使如福兄過謙之言指未必有4% additional return,也幾可肯定sure win大市。(7%+4%+4% dividend = 15% 好癲,加上130%安全槓桿個return其實巴老級)

    根據上述的matrix,如果用ABCDE和12345套入「鬧指」和「沸指」,將入貨時機集中在A1:D3、沽貨時機集中在D4:E5,其餘時間按兵不動便有很高勝算。我刻意避開E1,因該格只有1998/08一個data point。以近日成交看來,今個月正式進入D4,理論上應該考慮開始沽貨。

    不過我又想帶出另一個challenge,就是「自動式操作」面對的困難。大家都知道就算實牙實齒話跟足系統操作,不會受市場氣氛影響,但實際上大家都是人,人會後悔、會遺憾、會懶惰、會餚底,而這些心理因素亦會影響投資操作。所以我跪求福兄可以更深入分享:

    1) 在進入「沽貨+熾熱」或「恐懼+熾熱」兩個區間時沽貨,一年內平均喪失的最高回報為多少?
    e.g. 1997/01要捱多23%;2007/06要捱多44%, etc.

    2) 「吸納+活躍」區間,平均一年回報為-14%,這區間主要由甚麼市況造成?

    3) 「恐懼+一般」區間的回報很高,是否因數據點太少?能否分享以上matrix各有多少data?

    抱歉要求多多,希望福兄能撥冗賜教。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將投資變成全自動操作,甚至連操盤也是電腦下單,免卻了後悔、遺憾、懶惰、淆底… 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雖然很多人說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相信這是有可能的,甚至現在講 Machine Learning,指數的參數、程式下盤的注碼控制等等都可以讓程式自己進行優化… 但跟現在流行的 Algo Trade 相比,我不是求短暫賺價,而是低殘位置買入指數基金,分散投資,長期收息,再等待傻仔在高位接火棒而已。

      「跑贏大市」我相信絕對可以,但巴老級的回報不敢言在往後 30年還能做到,畢竟香港已是非常成熟的經濟體,過往 30年的機遇能否重複一次也成問題。不過將同一個指數測市策略放諸四海,我相信也能有助整體回報。

      一月份目前在 C4,如果成交繼續維持 2,000 億附近則可以升至 D4。現在 Blog 中的系統有點 mis-leading,因為熱鬧指數每月發佈有滯後性。我正在嘗試開發「熱鬧領先指數」,利用每日數據估算每月的最終值,希望可以解決問題。

      至於 R兄的數個問題,一眼便看出是精闢的提問,是一些如能突破便能讓系統更飛黃騰達的關鍵位置。非常樂意解答,不過今個週末聚精匯神一口氣讀完 R兄 介紹的神書,請容許我多點時間準備… :)

      刪除
    2. 我想Algo Trade必須用全自動的原因主要是人類做唔到咁快及咁頻密的trade,心理因素是其次。如果訊號for 長線投資,一年只做幾個甚至一個trade都冇,還有必要全自動操作嗎?所花的(時間)成本未必值得吧(除非那是你的興趣就另作別論)。

      關於指數的滯後性問題,我估或許可以用20天平均成交取代每用成交?

      其餘幾個問題就有勞福兄了,謝謝!

      刪除
    3. 哈哈,或者這麼說吧,我希望程式除了可以提示出入市位置外,還可以就著我的組合情況、現金及未來收支比例等,為我建議 / 部署出入市的時機及倉位,基本上我只需要跟著下單便可。至於會否將下單的一步變成「按個鈕 Confirm」或者甚至連這個鈕也 Eliminate,我承認這是興趣和「型」的範疇 :D

      20日移動平均是好提議。我本來打算用 MTD 平均,但月初數值會很不穩定。

      刪除
    4. 以下回答 R 兄早前的數個問題:

      1) 在進入「沽貨+熾熱」或「恐懼+熾熱」兩個區間時沽貨,一年內平均喪失的最高回報為多少?
      e.g. 1997/01要捱多23%;2007/06要捱多44%, etc.

      我假設沽貨了後,在出現「吸納」或「貪婪」前不會再買入。
      * 1997/01、1997/05-09 屬亞洲金融風暴單一事件,以最高點 16,820 計,捱價 26%。
      * 2000/02 科網股爆破前收市最高點為 18,397,在一個月內發生,捱價 7%。
      * 2004/01,一個月內升至相對高位 13,984,如以此點計僅捱價 5%。但指數回落至「等待」過後,2004年末再升至「沽貨」水平,最高見 14,333點,捱 8%。
      * 2007/06-11、2008/01 屬金融海嘯單一事件,以最高點 31,958 計,捱價 47%。

      必須強調的是,兩次十年一遇的大股災前的新高,股市交投除了延綿數個月「熾熱」外,其實早於「熾熱」幾個月前已有連月「熱鬧」之先兆:
      * 1997年一次,「熱鬧」及「熾熱」期由 1996/10* 一直延續了 13 個月,至 1997/11 止;
      * 2007年一次更誇張,由 2006/10 一直延續至 2008/04,足足 19 個月;
      * 反之 2000及 2004年兩次分別各只「熱鬧」了 1個月就「熾熱」,而「熾熱」一下又立即回歸平靜。

      所以如果市場已蓄勢「熱鬧」了好一陣子,其後的飆升可以很驚人,過早離場的話會做成較深的捱價。今次 2018 大升市,我們又要留意「熱鬧」多久才走進「熾熱」了。2018/01 看形勢很有機會進入第一個月「熱鬧」。

      * 1996/10 & 11 extrapolated



      2) 「吸納+活躍」區間,平均一年回報為-14%,這區間主要由甚麼市況造成?

      數據點有兩個,分別是 2014/12 和 2015/06,回報為負因受大時代爆破影響。
      2014/12 的一次,沸指早於該年初已處於吸納區間,熱指也剛只是擦肩 60 點,整年交投量一般。參考性不大。
      2015/06 是大時代後指數和成交量雙雙回落。也許教訓是成交熾熱過後,吸納未是時候?翻查 1997 及 2008,兩次高位後即使急墜至「貪婪」水平,往往其實低處未算低,也許還可以多等幾個月,但也往往因為大跌市後有死貓回彈,所以這些點(「貪婪+活躍」或「貪婪+熱鬧」)的平均回報看來也相對可取。



      3) 「恐懼+一般」區間的回報很高,是否因數據點太少?能否分享以上matrix各有多少data?

      這格有 6 點,但描述的是同一個市況,1999/05-10 連續 6 個月,當時一方面企業盈利及派息受 97 的影響浮現而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指數卻因為科網股熱潮及政府打大鱷後打包盈富基金上市而上升。老實說這一格我也不很看得明白,哈哈。

      240 個數據點的分佈:

         |  死寂 |  一般 |  活躍 |  熱鬧 |  熾熱 |  合計
      貪婪 |   5 |  16 |   3 |   6 |   1 |  31
      吸納 |   8 |  31 |   2 |   2 |   1 |  44
      等待 |   8 |  57 |  25 |  19 |   2 | 111
      沽貨 |   1 |  13 |   7 |   7 |   9 |  37
      恐懼 |   0 |   6 |   3 |   2 |   6 |  17
      合計 |  22 | 123 |  40 |  36 |  19 | 240

      另,早前有讀者補充,「貪婪+熾熱」的一點其實是 1998/08 政府入市打大鱷。

      刪除
    5. 福祿壽兄,非常感謝你的詳盡回覆。

      //20日移動平均是好提議。我本來打算用 MTD 平均,但月初數值會很不穩定。

      對, MTD除了監測sales figures外, 應該作用不大, haha。

      //如果市場已蓄勢「熱鬧」了好一陣子,其後的飆升可以很驚人,過早離場的話會做成較深的捱價。

      如果相信今次升浪的結構屬於「十年一旺」, 現在雖然已經進入沽貨區間, 但恐怕還有排升...

      // 2015/06 是大時代後指數和成交量雙雙回落。也許教訓是成交熾熱過後,吸納未是時候?翻查 1997 及 2008,兩次高位後即使急墜至「貪婪」水平,往往其實低處未算低。

      關於這點,我覺得可以多加一個考慮:上一次高位是「短暫爆上」還是「十年一旺」。這是基於「升得多跌得深」的原則,但是如何科學化,就勞煩福兄動腦筋了。

      //「恐懼+一般」區間有 6 點,但描述的是同一個市況,1999/05-10 連續 6 個月,當時一方面企業盈利及派息受 97 的影響浮現而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指數卻因為科網股熱潮及政府打大鱷後打包盈富基金上市而上升。

      如果是這些特殊因素,data point又不是特別多,我想可以簡單ignore它。反正處於恐懼區間,無理由入貨的。

      刪除
    6. 能拋磚引玉,我才應該道謝呢!

      以我觀察數據,「十年一旺」的市況下,成交量是一浪高於一浪的,從「一般」到「活躍」進而「熱鬧」以至「熾熱」大致循序漸進。反之由「一般」跳級突強至「熱鬧」或「熾熱」的多數是「短暫爆上」。讓我好好想想如何將這現象科學化,完善測市系統 :)

      刪除
  2. 這個研究很有參考價值,以過往的數據顯示出市況死寂確係儲貨好時機和市況熱鬧時的危險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 Darth Mike 兄的支持!對於我身邊不少朋友而言,恆指 P/E 17、成交 $2,000億等是完全沒有感覺的,希望這些指數和研究結果能讓大家都有點得著和啟發!

      刪除
  3. 謝福祿兄的細心分析!老美也有類似的bullish sentiment index,市況愈熾烈,大家便要愈謹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 Cherry 欣賞和分享!

      其實說到底還是巴老一句:「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恐懼」。至於如何量度恐懼和貪婪的程度,有人用成交量和估值水平、有人用分析師看漲看淡、甚至有人用 Twitter Mentions。殊途同歸,測得準就好。

      剛快速的爬了些關於 Bullish Sentiment Index 的文章:
      1. 有論文指出這 Index 和過往 8週 S&P 表現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竟有 0.39,看來分析員多數是/鼓勵 Trend Trade?
      2. 有指 17% 和 42% 分別是入市和出貨位,但以近 5 年未低過 17% 看來,盲用這些出入位應該錯過了這隻大牛 :)

      刪除
  4. 多謝福祿兄所做的分析。 曾淵滄博士也有一個曾氏通道, 基本概念是看相對於歷史平均值的標準差, 如果高於平均值一個標準差,是開始考慮離場場, 如果2個標準差, 應沽清。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 almondcake 提供!曾氏通道是我這套系統的基礎,我的 Percentile 概念最初也是從曾氏通道得到靈感的。不過我也曾經指出曾氏通道的缺點,就是在極端位置的警戒比較遲緩,換句話說大市回落前不一定能升至 2 欞準差位置。

      統計理據可參考:https://fukluksau.blogspot.hk/2017/09/HSIBoilingIndex1.html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