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理財早餐會 炒蛋熱咖啡配股樓債保險

在恒生指數破紀錄連升十幾天的某一個早晨,筆者一位朋友相約早餐,討論一些保險和投資問題。筆者已經不是第一次跟朋友吃早餐了,每一次的理財投資早餐會都有很多得着。

而這次的討論內容函蓋了筆者一些很重要的理財概念。能分享自己的心得經驗從而幫助朋友實在是賞心樂事,筆者心想何不公諸同好,讓廣大 Blog 友參考討論互有裨益?於是在徵得友人的同意後,筆者將我們的討論內容歸納成文。(友人謂之「會議紀錄」,哈哈!)




問題1:小朋友該買甚麼保險?

朋友提起她一對可愛的孩子,第一個問題自不然是每個家長最關心且切身的小朋友保障。友人問:「需要為小朋友購買保險嗎?」小朋友經常頭暈身㷫,去年較早前更要留院,住一晚私家醫院已經承惠數萬大洋,公司雖然有團體保險但保障不甚足夠。

友人表示自己的保險代理朋友聞之則打蛇隨棍上,說小朋友保障愈早買愈好,因為愈遲買愈貴;人壽儲蓄、醫療危疾通通都要考慮。友人深知保險代理人提供的意見不夠中肯,所以想筆者分享一下小朋友保障的通盤考慮。

筆者給友人的意見是:

  1. 主流的人身保險大致可分四類:人壽保障、儲蓄、醫療、危疾。
  2. 一講起「人壽保障」,筆者和友人已經笑了,難道孩子還在孩童時期過身有個錢收會開心點嗎?是買六合彩還是幸災樂禍?所以死亡保障應該是孩子 18、22 歲,出身投身社會才考慮的,並應以 Term Life 為限。就算自己未來財務狀況倒退,真的旨意孩子供養自己下半世,也應該是自己退休前後才考慮的問題。
  3. 以目前筆者對保險的認識,筆者不建議任何人購買任何形式的儲蓄保險。「儲蓄」就是「儲蓄」,「保險」就是「保險」;「保險」是保障一些低機率、不一定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但一旦發生了會有巨大財務壞影響的事件。「要錢退休」基本上是 100% 必然會發生的事,何須尋求保險公司「保障」?在儲蓄投資這事上,保險公司比起自己有什麼優勢?
  4. 同樣道理,小朋友頭暈身㷫一個月總要見醫生一兩次,頻率是低是高?問君會寧願每個月直接進貢醫生,還是每個月先把保費交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抽了油水、付了代理佣金和燈油火蠟後,再每個月把剝光豬後的錢還給自己付醫生費?生小朋友,平常頭暈身㷫的醫生費就是經常性開支,應該自己 Budget。
  5. 當然小朋友也 Touchwood 有大件事需要入院而洗費動輒以萬位計,如果公司醫療認真不夠而手頭真的鬆動,可以考慮高墊底費的實報實銷住院保險,墊底費部分由現有公司團體保險保障。
  6. 留意醫療保險最珍貴的不是友人的代理所講「早買平兩舊」,而是小朋友大概沒有很多「既存狀況」(Pre-existing Condition),將來孩子大了萬一患大病,「底子給畫花了」才買保險就甚麼都不賠,還可能要加 Loading 了。兒時就買醫療保險,買的其實主要不是兒時即用的保障,而是鎖定這個「Clean Sheet Status」,所以必須考慮 Lifetime Commitment。醫保一旦斷保再開新單,重新驗身,前面所有錢就白付了。
  7. 危疾其實像人壽保障多於像醫療。危疾就是買六合彩,中了就賠,不管實際的醫療開支,甚至你不治病用這舊錢去環遊世界保險公司也不管你。其實危疾的雛形,就是「預支死亡保障」(Accelerated Death Benefit),簡單來說就是得到絕症,都快死了,就在人壽賠償中先預支一部分給自己享受最後一程,原意根本不是用來治病的。只是現在醫學昌明,發現和治療癌症等疾病的技術也提升了,危疾保險才有了治療和往後生活保障的概念。
  8. 於小朋友而言,萬一患上了危疾,開支當然是治病相關;你不會預期這份危疾保障可以讓患上危疾的小朋友吃過世吧?治療危疾的話,筆者會選擇用醫療保險應付。買不買危疾單的其他考慮,基本上就像人壽保障一樣。

總結來說,筆者購買保險的原則有兩個: (1) 只購買自己需要的保障時間和保障範圍、(2) 只購買機會率小,但發生了的話對自己財務壞影響巨大的。


問題2:2018年的投資部署?

朋友的第二題,相信是每位讀者都有問過自己的:2018 該買什麼股票?記住,這次早餐會的背景是恒生指數破紀錄連升十數日的早晨。

筆者先問朋友一個問題:「你這一注的 Investment Horizon 有多長?」

朋友回答:「我是長期投資者,5-10年吧。其實我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和時間研究股票做分析,所以長期不要跑輸大市就可以;不過身邊朋友都說加息週期對地產相關股股價有壓力,應該買銀行股,但自己手上已經一大堆銀行股⋯⋯」

就在友人說出上述這番話的時候,筆者腦海裡面的思緒是這樣的:

「當天早上恆指沸騰指數(見本 Blog 右上角)報 79 點,還差 1 點便觸及筆者建議的開始沽貨水平。作為長期投資的話,筆者實在不建議現時入市。筆者現時也不再投入新資金,只會換倉或者用股息再投資。

至於 Sector,坦白說,加息週期的確銀行和保險板塊是看高一線的,但站在友人的情況,個股和板塊應該已經 Hit 了 Tactical Range 上限,再加貨肯定有風險。現時我會按兵不動。」

但在早餐會上,筆者卻給朋友來了個倒敘法:「生病的時候,要『吃藥』讓身體快點好,殊不知身體其實要的是『休息』。小朋友開支大,保險代理會跟你說,要『買保險』,但上面分析下來,很多產品跟本就不適合。當發生狀況時,我們常常認為要『做點事』。但有沒有想過,有些時候,『不做事』、『按兵不動』,才是上策呢?巴菲特可以四年持現金不下注(註 1) ,雖說現金會被通脹蠶食,但就不一定無時無刻都需要全數投資『做點事』。」

朋友當下明白筆者的意思,也明白銷售人員往往就是捉著這個人性「要做點事」的弱點。

然而,對於不斷有薪金流入,Mortgage Link 戶口又滿溢,友人又好像真的要做點事。筆者建議可以做些短債 Roll-over,但要小心槓桿投資的話不要 Duration Mismatch(見筆者 Facebook 分享 R 兄的文章)。另一考慮就是投入相對穩健的收息房託,但其實目前也相對昂貴,必須小心處理。

朋友問,房託不正就是受到加息的壞影響嗎?對此筆者著朋友要留意各房託的負債比率,以及負債是浮息還是定息。當然,如果加息到了一個地步影響租金收入,則經濟大抵已經出現轉向,就是著實要小心衡量處理的時機。

畢竟筆者知道友人收入「有番咁上下」,著實不用冒險急進,「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應保存實力,靜候時機到來再「一戰定江山」。


問題3:我想50多歲退休,怎麼辦?

大抵因為朋友從事數字相關的工作,她對退休這個問題的形容是很量化的。「我開始在想這個事情⋯⋯如果我想 50 多歲退休,假設我還可以多活 30 年到 80 多歲吧。退休後我就沒有收入了,那現在還有 20 年的光陰,但這要用來 Cover 未來 50 年的洗費『連通脹』⋯⋯」

筆者很興幸朋友已經醒覺退休是甚麼一回事,和提早著手準備的重要性。坦白講,筆者很多身邊的朋友還覺得退休這個事情很遠。知道朋友已經想得透徹,不用再 Illustrate 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筆者已經急不及待打斷友人的說話。

「關於退休,你要知道 3 個數字。」


第一個簡單:退休後每月的預算生活費。先不要想通脹,假設現在的購買力就好。突發性醫療開支的話,請假設一份高端醫療保險的保費(註 2)。」

「喔!」友人似是得到一些啟發。「你已經解答了我心中的一個疑問,就是退休後的突發性醫療開支怎麼預算。我想來想去,其中一個關於退休很擔心的就是,突然中招入院要花 6、7位數字;到時如果要賣樓醫病,少了一份租金收入可慘了。想不到保險可以這樣用!」

筆者回答:「其實保險本來就應該這樣使用。保險的作用,就將一些不確定金額、不確定時間的支出,換成是確定金額、確定時間的支出,使得我們能為家庭及退休作預算。

一些人曲解了保險的意思,常常問我這份保險『抵不抵買』。其實保險公司是必賺的,只要買的保險產品真的在提供保障而不是所謂儲蓄回報的話,『抵不抵』並不應從回報的角度去考慮,而應該從保障的『效率』去考慮,即這份產品能多好的『熨平』你的預算開支。

當然,高端醫療也請不要購買門診保障,這是經常性開支,道理跟小朋友不用買門診一樣。」


筆者繼續說:「第二個數字,就是退休後的預期回報率。

「甚麼?退休後還要投資?」朋友臉上泛起了像是要開 OT 的一臉無奈。

原來在朋友的概念裏,「一生三宅」手持數個物業收租就是上岸,所以並沒有想退休後「投資」的問題。筆者一方面指出其實物業也是投資的一種,可以暫時先用物業的租務回報去想這個問題;但同一時間指出友人的資產分配策略,其實就是 100% 住宅物業,過於集中的投資在退休後絕不是好事。

「我們過了十年八載一單位難求的日子,但難道你忘記了香港也有業主割價也挽留不了租客的時候?」

朋友似乎還未能想像或接受到退休後還要操盤的事實,筆者著朋友暫時使用 4% 的假設,好繼續討論。「將年開支除以 4%,就大概是你的目標退休 Number 了。」


「利用你現在的 Net Worth,加上未來退休前的儲蓄,計算一下需要多高的回報率才能達到這個退休 Number。在這個回報率之上,外加 3-4% 通脹,就是你往後退休前投資的目標回報率,也就是第三個數字。不用 Excel 精準計算 IRR 的,假設你所有的新儲蓄在現在和退休點的 Mid-point 就好。」

「那我如何預計未來的人工加幅⋯⋯?」「不確定的就乾脆用保守的假設,就是往後沒有人工加就好了!」

筆者指出,目標回報的精確數字並不重要,但有了這概略的目標回報率,人的心情往往就能安定很多。因為看到這個數字,人自然會問,「那我要做甚麼才能取得這個回報?」,才有方向制定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而更重要的是,「我不需要做些甚麼?」,才不會受引誘參與一些表面回報理想但風險極高的投資項目。當然,單靠看回報率是不行的,要考慮回報中被動現金流與資產增值的互動,但至少看見自己需要的是 8% 還是 18%,相信當下心中盤算的策略已經有很大分別。


一個小時的時間雖短,我們卻已經討論了股票、債券、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是個十分充實的早餐聚會。朋友的結論是,要真正做到「理財」,必須對每種投資物和保險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通盤的考慮和規劃。

各位投資路上的戰友及 Blog 友,共勉之!


_________________

註 1:這番話是止凡兄親授筆者的,當時筆者也問過如朋友類似的問題。言猶在耳,哈哈!

註 2:當時筆者沒有提醒朋友,雖然同樣先不考慮一般通脹,但必須考慮隨着年齡增加遞增的保費,故此應用現行收費率表上預想退休年齡至 95/100 歲的平均保費做估算。

10 則留言:

  1. 回覆
    1. 感謝支持!如果覺得身邊朋友有用的話,歡迎分享轉貼 :)

      刪除
  2. 呢個早餐非常豐富,持之以恒可以飽到退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退休前只是人生上半場,我會把午餐和晚餐留待退休後再享用 ;)

      刪除
  3. 福兄,您好,

    請問退休後每年要8%收入 (4%生活費十4%通脹);應該要投資什麼?

    是否要開PB用LV(30%), 如Bond + Reit ? (PB今天的利息是2.1%)

    謝謝賜教.

    回覆刪除
    回覆
    1. Chun Ko 兄您好!謝謝留言討論。

      我必須承認我不是退休人士,投資經驗也未 Cover 足一個經濟週期,所講的也許只是紙上談兵,但也希望拋磚引玉讓大家互相參詳交換意見。

      首先要指出文中所說的 4% 現金流 + 4% 抗通脹,即每年目標回報 8%,當屬一個參考值。每個人的「Magic Number 2」也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投資經驗、能力和風格也不同。例如如果我們去問 Starman 兄,他肯定會覺得這個數字太小。但如果我們去問一個買盈富基金也怕怕,只懂保本做定期、買樓要 Full Pay 的仁兄,4% 也可能太高。所以重點是先揀選自己能達到、覺得舒服的回報率,覺得 8% 不可能或者風險太高的,不一定要選 8%,可以等到資產再進一步累積再退休。

      話雖如此,4+4% 我覺得對有在年輕時參與投資及退休規劃的人士來說,當屬一個合理的參考值。成熟市場的長期股票指數回報率(股息連增長)大約有 8-10%,這還沒有計算「選股」和「選擇買賣時機」,後者例如利用「沸騰指數」等簡單測市法低買高賣。樓市就算以 1997 和 2017 兩個高點去計也有年回報 ~2.5%,就算以一倍槓桿即五成首期購入放租,加上平均租務回報 3.5-4%,加起來也大約有 8%。企業債方面,投資評級的 A、BBB 債券長遠合理回報為 4-5%,配以合理槓桿要得到 8% 也不難。不要忘記退休組合「守龍門」的政府年金,Crude Return 也有 6-7%(實際 IRR 只有 4% 因為年金不返還本金,但別忘記這是 Risk Free 保障終身)。

      注意上述並不是說明我的建議投資物,旨在說明 8% 是謂一般投資者能以相對低及可控風險下操作所得的合理回報。我認為世上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投資物 / 資產類別能穩健的提供 ~8% 回報,每種資產也有它的特性和週期(而事實上我們也不需要年年 8%)。有些資產相對上擅長抗通脹,例如股票及房地產;有些資產較擅長提供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例如債券、優先股。這些投資物必須搭配得宜,而且必須考慮週期性風險,資產類別與類別之間、同一資產類別之內(例如股票的不同板塊)也要做 Sector Rotation。至於其實最關鍵的,就是符合自己操作的風格,而這個需要在退休前自我了解和訓練,而且答案也沒有別人可以告訴自己的。

      Starman 兄提出的 Bonds + REITs 是一個很好的 Framework,但 Starman 兄也經常提醒我們,其重點是當中的操作和概念,而是是一成不變的採用債券和房託。不用房託,可以用內銀、公用股、其他價值股;不用債券,可以用其他定息產品。就是 Bonds + REITs 現在也要面對孳息曲線拉平、資產價格偏貴等風險。

      「應該要投資甚麼」,重要的還是先了解各投資物的特性、操作的風險,以及自己的投資風格,然後自然就會對 8% 是遠是近有個概念和感覺吧 :)

      刪除
  4. Durarion Mismatch ->原來是duration mismatch? 乍看之下以為是榴槤mismatch XD

    福祿壽全兄寫得很仔細全面啊~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
  5. 現實生活中多和朋友分享財務資料,確有互勵互勉的作用。可惜我身邊較缺乏這類友人,所以便來blogspot找大家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平台不重要,看 Cherry 的 Blog 的留言素質和數量,就知道 Cherry 在這部落格國度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了!我也是開了這 Blog 後,現實世界的朋友才多了跟我討論理財、保險和投資;在現實世界的討論,我又會 refer 很多自己和大家的文章給朋友。現實和 Blog 界,兩者可謂是相輔相成 :)

      刪除

熱門文章